历史悠久的景泰蓝,从首都北京,来到敦煌,被博物馆收藏,是火红七月,最贵重的礼物。
2021年7月2日早10点,敦煌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一场"鉴往知来 景行含光"__从景泰蓝看大国崛起的讲座,在这里举行。
和文友一起,共同听一堂课,对中年的我们,觉得新鲜而有趣。
我们在敦煌长大,借助家乡这快风水宝地,近些年,有幸"品尝"好多次文化大餐,对此,非常感激。
景泰蓝,对西北的我,是高大上的存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在党的百年诞辰之时,来到这里,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的主讲人钟连盛,是国礼景泰蓝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当主持人把他请上台时,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性、温和的中年男子,他开口讲述,声音磁性,普通话说的非常地道。
对景泰蓝,如数家珍。那种平和,谦逊,那种儒雅,专业,和景泰蓝本身一样,浑然天成。
四十年光阴,爱好早已变为信仰。
而景泰蓝,也从印象,变作现实。
原来,景泰蓝是舶来品。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叫做珐琅,在康熙时期,贸易交易频繁时,传入中国。
在明清皇家宫廷,流光溢彩,不论从设计,制作,此时达到顶峰,清末式微。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梁思成林徽因也为此奔波,在北京,专门建了工厂,来传承这项工艺。
1955年,在林徽因病重时,对前来看望她的弟子钱美华说:"美华,你记住了,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钱美华牢记恩师嘱托,为景泰蓝传承发展,终其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从小爱画画的钟连盛,接触到景泰蓝后,喜爱不已,师从钱美华,四十多年时间,沉浸其中。
用"千里姻缘一线牵",来形容敦煌艺术和景泰蓝渊源,丝毫不过。
当年,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和他的女儿常沙娜先生,都非常关注景泰蓝,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而作为国礼的景泰蓝,无论从设计,制作,都在大师们的汗水中,有了很快发展。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钟连盛,他在开发创作中,始终倡导简约、抽象、现代的设计理念。
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一件件作品,那都是完美的艺术品,它呈现的美好,祥和,优雅,光泽,真是美轮美奂。
好像没有恰当的词语,可以形容。
大美无言,也许说的就是景泰蓝。
可是,景泰蓝,它看上去那么美,那么高贵,制作流程,却非常复杂。
从设计造型,到制胎、掐丝、装点花纹、上釉彩、烧制、磨光,直到镶金,需要多个工艺步骤,许多技师的通力合作。
真不容易啊,它就像所有艺术品的制作一样,得倾注很多人心血,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而且,钟连盛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中间,任何一道关口,都不能出错。
不能不说,这也是一项寂寞的事业。
今天,受敦煌博物馆之邀,前来为我们主讲的钟连盛老师,也带来了一件满含敦煌元素的作品:"和平颂宝鉴"。
它是一个圆盘,里面是敦煌艺术中的澡井图案,围成一圈,中间有六个和平鸽,万年青,穿插其中。
寓意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世界各国,要紧密连接在一起,期望和平,像万年青一样,世世代代。
美好内涵,用高端大气的景泰蓝,独特呈现,令人赞叹。
所有地球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不断为此努力,合作共赢,才能最终得到圆满结果。
中国历来就有"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的美谈。
今天,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敦煌,市博物馆收到国礼景泰蓝作品"和平颂宝鉴",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
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景泰蓝的前世今生,敦煌学的源远流长,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期待,更多发现。
图片来自文友。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