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在西湖边的院子里,一位90岁老人正沉浸在他的画作里,画面笔墨层层积染,一团漆黑,而他却视而不见,皆因双目已近失明,他是在用心进行创作。不久,老人病了,在弥留之际曾说:“我的作品,要过50年,才能有人看得懂,你们看着吧。”如今过去60多年,他的画作被博物馆视为馆藏珍品。他便是——画家黄宾虹。
黄宾虹与齐白石并称为“南黄北齐”,是上世纪中国画坛久负盛名的一代大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说:“黄宾虹的意义,不仅对于中国画,对于所有艺术后来者,他都是一个楷模,是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从这意义上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
1865年1月27日,黄宾虹出于金华县一徽商家。其父黄定华为广达布总号的老板,喜琴棋书画,30岁才得黄宾虹这个儿子,并希望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黄宾虹喜欢绘画,4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6岁时他可临摹家藏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渐渐按父亲的心愿,黄宾虹开始枯燥的八股学习生活。
1876年春,黄宾虹随父回家乡安徽歙县参加县试,并考中秀才,但他20岁去应试举人时,却名落孙山。此时,随着洋货入侵,黄家生意走向落败,父亲已无法养活他,于是黄宾虹决定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1884年黄宾虹初来扬州住在家族远亲的何园,何家世代为官,藏有不少宋元名家山水画,让他爱不释手。22岁时,他因临摹名家画作可以假乱真,在扬州书画界崭露头角。1889年,黄宾虹回到老家歙县,与父亲一起开制墨作坊,他一边作墨,一边研读《墨史》,逐渐了解不同墨种的各自特点,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的艺术道路直至晚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1894年6月,父亲去世,这对31岁的黄宾虹是个沉重的打击,父亲的心愿变成他的遗憾。
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谭嗣同南下招揽人才,途径安徽,黄宾虹认为这是走入仕途的机会,他主动托人与谭嗣同约见,日后主动书信来往,两人逐渐成为挚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献出生命,黄宾虹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
1900年,黄宾虹住进黄山的文殊院,1904年,辗转到芜湖,结识同盟会志士,组建反清黄社,黄宾虹成为一个革命者。为扰乱清政府的金融系统,他曾在自家后院做假币,但东窗事发,他再一次逃亡,这回与家乡一别就是30年。
黄宾虹40岁时的画作,正处在酝酿期,很多时间用在学习古人传统上。画作透露成熟的初端“实处易,虚处难”。山梁留白处已经很好看。“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实相生,如太极思想,阴阳并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互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古代易经思想、道学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
1907年,黄宾虹来到上海,他终止自己的革命生涯,加入国学保存会。此后他发表许多有关传统绘画及美术史的评论文章,在上海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1910年,其母去世,他将家中老小带到上海,并安家于此。1912年秋,黄宾虹成为一家古玩店的老板。他那时的山水画,游艺于南北宗,即注重北宗的用笔规矩,山的皴法明显,又配以南宗的以书入画,笔法柔韧,墨法滋润。那时的画,除水墨外,还带浅绛设色,赭石、花青。
1922年,黄宾虹家中被盗,苦心经营的古玩店元气大伤。不久,他变卖家产,无声息的回到安徽,回到他第一次与谭嗣同见面的地方。这时,他的笔墨开始变的浓重,出现厚密的积墨。后来画坛有人戏称黄宾虹为“黑宾虹”,其笔下的积墨也是国画墨法里最难的,后期他积十遍还能看见纸纹,现在仍没有人能做到这点。
1933年春,70岁的黄宾虹来到四川青城山,受雨中山色感染,他曾一晚创作十几幅,用浓淡干湿的笔墨,将山中烟雨蒙蒙,清幽湿润的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随后在他寄给友人的信中写到:“坐山中三移时,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临头,干而润,润而见青,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此后他称这山水为雨淋墙头。此后他的画作,开始用这种水墨淋漓的效果,营造朦胧、湿润的意境,厚重感油然而生。
一夜,他无意间注意到月光下的大山,有些地方只剩黑色的轮廓,有些地方却呈现银白色,逆光的树林仿佛笼罩一层光环,变化微妙。黄宾虹马上写生记录,月光照射的地方他一笔不画,暗处的轮廓,它进行勾勒,然后层层加黑,这便是日后的积墨法。月色下的山林让他领悟到山水画中的虚实意境,黑白奥妙。至此,黄宾虹的雨山、夜山是其最擅长、最经常的绘画主题,浑厚华滋是其美学上的自觉追求。
1933年,抗日战争爆发,故宫文物紧急南下,70岁的黄宾虹被指定赶赴南京进行文物鉴定。3年后,他意外收到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邀请,希望他担任北平艺专国画研究室的导师,随后他决定北上,初期在北平艺专,他不仅体会到浓重的学术氛围,也见到他的弟子张大千。但战乱的生活,学校的停课,让这学术氛围随之破灭,他只能深居简出,与画笔为伴,在这一时期,他将之前的创作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五笔七墨。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破、泼、积、焦、宿。
1946年春,83岁的黄宾虹复任北平艺专教授,两年后他携家人来到杭州,此时他作画更喜用秃笔、旧纸和徽墨中的古墨,用渍墨、水渍、铺水等画法,表现江南草木充满水气氤氲之趣。85岁时,黄宾虹的作品在笔墨、图式上达到成熟,个性风格凸显。他把倪瓒、董源糅在一起,但完全形成自己的面目。在纵横、斜曲,黑白中,实现强烈的对比,这将自己的图式语言走向极致化。
1952年4月,黄宾虹突感双眼疼痛,医生诊断为白内障,但他仍用放大镜坚持创作,那无拘无束的线条,黑白分明的笔墨,记录了他一生对绘画的感悟。这时他的画作达到最高峰——“粉碎虚空”。他在画论里讲不齐之齐,乱而不乱,其画到后来看不到皴法,连点也是纷繁零乱,没有秩序,但它有内在秩序,黄宾虹这样的绘画精神还需后人慢慢领会。
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
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
——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