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训的目的
从企业的战略角度讲,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企业的行动指南,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企业的经营战略来进行。培训体系模型是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短期的年度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而构建的。通过科学、易操作、具体化的需求分析,保证培训的内容、方式、课程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就完成了培训的真实目的。所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长短期经营目标。
从培训本身的角度讲,企业要想做好培训工作,首先必须要了解培训目的。培训到底是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通常来讲,企业的目的是通过培训最终使得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更好的为客户服务这个宗旨。所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能力以提升企业效率。
然而,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培训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达到目的,这也跟培训本身的发展路径有相当大的关系。很多培训的方式、形式和理念来源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说教并不一定真正的能达成培训目的。
2、 培训的发展趋势
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培训发展的趋势问题,我们会粗略的了解现代的企业培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
2.1 培训1.0时代: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代表知识的“权威”,以一次培训的发起主题出发,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单向讲授为主。学员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知识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获取。这段时期,学习的主要形式便是老师传授知识。这个时代的好处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基本认知问题,这个时代的坏处是没有人知道培训转化的结果如何衡量。授课结束后的考试是为了对知识的记忆检查,课后的评价表是对老师的主观评分,老师的授课内容源自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或实际问题的发生。
2.2培训2.0时代:以学员为中心
培训2.0时代,脑科学、神经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强调在培训中发挥学员的个性、认知和创造性。学习应以学员为中心,学员要学会运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老师更多是思考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催化学员的学习热情,这是2.0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无领导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沙盘演练、情景教学等。这时,培训是在“刻意假设的前提”下学习规律性的行动技巧,学员需要在培训后转化到自己的问题场景,转化过程中,培训效果会有所衰减。老师更关注的是教学形式,教学的过程,参与学员的接收度,而非企业实际的经营目标和规律
2.3培训3.0时代:以结果为导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社群和朋友圈也成为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认知和知识本身不在成为企业员工的重要学习障碍,人们更倾向于在培训过程中产出可落地的相关内容。因此,培训形式需要围绕着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业务痛点等相对复杂的问题,结合企业本身对培训的目的要求,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教育3.0时代不光要求培训过程,更需要看中培训结果。
3、培训与场景化的关系
场景化是培训过程当中应用的一种手段,类似于场景化社交或者场景化营销的底层逻辑。企业培训也要借助场景化的应用,因为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商业组织更加需要把握“以场景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企业培训和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构建有传播动能的场景”。
培训的场景化首先要有内容,让员工有传播的愿望;其次要真实,让员工有参与的动力;做到这两点,场景化让培训本身产生动能,形成认同感。
很多培训不理想的原因是因为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因认知和能力不足,只关注到很表面的问题。收集网上的PPT进行改造…讲帝王将相或知名企业的故事…讲自己企业的文化和创始人的历史又没能深入挖掘…为了课堂效果还要想故事、找段子、做游戏…这都是现在企业培训品盘设计的真实状态。
实际上,培训课程本身是一个集专业性、知识性、社会性为一体的复杂工作:受众群体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背景,行业经验积累,人性心理把握,教学技巧运用,演讲表达能力、表达习惯、语言技巧…都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呈现出来。
而授课的老师这一载体本身不足矣支撑在培训过程中的多种角度的呈现,于是我们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场景化的相关元素,让培训本身的维度发生改变,从二维授课演变成三维甚至多维体验的方式,既可以屏蔽掉知识本身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滞后性,也会改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呈现的局限性。
这个时代最理想的培训应该是以复杂商业环境为基础背景的场景化培训形式整体设计,老师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不在是在二维空间内创造更多的形式的表演者,应该是导演,是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引导者,是整个培训剧目的总设计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