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旁人做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也是痛苦的,极少有人长时间不与人沟通,没有人可以独处超过一个临界点。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人际关系,需要与人沟通。
《沟通的艺术》指出,“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干扰。”
生理需求上,沟通的存在对生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沟通中创造出积极关系的生活更健康。一个人一天仅需要十分钟的沟通交流,就可以改善记忆力,增强智力功能。其次,与他人交往,互动,还可以减少孤独感和与之带来的疾病,积极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社会联结者,甚至比社会孤立者寿命平均长寿3.7年。
认同需求上,我们认识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每个人对自我的认同都源自我们和他人的互动,如果缺失了与他人的沟通,我们将无法正确得知自己是谁。
社交需求上,沟通可以满足我们的一切社交需求,如娱乐、感情、友谊、解闷、休闲和控制等,研究结果表明,最快乐的那10%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女性甚至认为“社交”对于生活满意度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活动,包括放松、购物、吃东西、运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但交往沟通的过程,我们往往不会那么顺利。一般会因为沟通者双方的背景问题,如由于沟通者成长环境、阅历、工作背景、喜好、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家庭情况、读过的书、上过的课等等影响到沟通的结果。熟悉的人,会非常默契,不需要太深入的沟通,但是如果是陌生人,则需要大量的解释,如果双方接收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会造成“糟糕的沟通”,出现非常多的误解,导致出现种种问题。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的诠释。
正确的沟通方式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我认为,“知己知彼”,沟通是需要双方互相了解,共同配合、互动,以认同彼此的心态,一起参与到交流上来,共同创造一个在同一频道上的沟通。
《沟通的艺术》指出,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大概有三种:
“(1)外在噪音:如外部客观环境干扰信息的接收;
(2)生理噪音:生理因素干扰信息的接收;
(3)心理噪音:内在力量干扰造成无法正确地接收理解信息。”
那么这些噪音是如何干扰我们的日常的交流沟通的呢?
从本片段受到启发,那就拿我的日常生活来说说吧。
(1)生活环境对沟通的影响。如我是一个喜欢房间整洁、地板干净、书架书本像摆展览那样的人,但我去到朋友家,发现她的房间乱七八糟,地板N天没用拖过了,书架上的书东倒西歪,阳台的花都枯萎了,整个家里就像没有活力、生气一样,那么我第一印象就对朋友产生不太喜欢的感觉,感觉这个人不是跟我同频的,甚至还产生不想跟她有深入交流的想法。
(2)生理因素的影响:我爷爷奶奶都90几岁了,现在仍健康地与我爸妈生活在一起。但是我爷爷由于年老,耳朵接近聋了,经常听不到别人的说话,智商也回到小孩子那样。每次我回家与他对话都要把嘴巴贴到他的耳朵边上去说,但是他还是接收不到全部信息,经常回答我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还会自顾自说,你问他身体问题,他就在那说他童年放牛的事情,有时真是哭笑不得。
(3)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我的孩子12岁了,进入了叛逆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我没有共同的话题。在我的角度,我肯定会想孩子争气点,把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希望能在小升初考上好的学校或进入尖子班,总是监督她的学习;而孩子呢,觉得我不理解她,她觉得我不需要过多去干涉她,不要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她身上,她有自己的想法,总是觉得我很烦,然后天天与我对着干,经常无法沟通。
以上三类就是与人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我生活上的影响。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双方互为沟通者,彼此都是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这才是正确的交流沟通模式。但是由于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阻碍因素:各类噪音,那么我们就要尽量摆脱这些噪音的影响,学习并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尽量在沟通时双方共同创造一个满足双方的环境,从心出发,知己知彼,已达到与对方成功的交流沟通,尽量避免出现误解。
为什么你总觉得与不同频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沟通的艺术》告诉你原因… 为什么你总觉得与不同频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沟通的艺术》告诉你原因…为什么你总觉得与不同频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沟通的艺术》告诉你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