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北京拍《舌尖》,上海拍《人间世》,广东拍《中国工厂》。
其实,广东能拿得出手的也很多,只不过,拍的这部《中国工厂》纪录片实在太真实了,很好地展现了广东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的现状。中国工厂,其实是世界代工厂。
纪录片第一集讲的是佛山奥利侬内衣厂里,潘林如经理和厂里几个员工的部分生活故事。
开头便是潘经理亲自出马到路边去招聘的场景。近几年,随着大环境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厂招工越来越难。多年以前,招工是工人排队等待工厂的筛选,如今却是,一排排的招聘桌前门可罗雀。
工厂工资低,工人不满意,越来越多人不愿进厂打工了。而企业竞争加剧,利润越来越薄,能给出的工资也高不上去。这种矛盾若不解决,工人和工厂的博弈也不会停下来。
潘经理作为公司14年老将,职位高,责任多。许多的事情都要他亲自出马,招聘工人、开会、培训、制定计划、指导上上下下的员工,甚至留住保姆、解答员工的工资疑问…他像个陀螺一样每天忙不停,就连父母亲去世都无法及时去送终。但即使他像一匹老马一样不知疲倦地奉献,工厂的效益也没有明显的提升,工人还是招不到、留不住。
记录片里出现了几个工人。
一个是残疾人谭春松。奥利侬因为常常招不到足够工人,于是拼命拉拢来一批残疾人。但是吧,这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对待工作的态度实在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
其实他除了单脚行动不便,动手能力是与常人无异的。然而,他既做得不够好,还不愿学,工厂的培训不当回事,还说有些人就是学不好的我不愿意勉强去学。
每天上班看着也在那里坐了十几个小时,然而工作效率低下,实际上每天只干了三四个小时。副总找他谈过几次话,让他积极点,多赚点钱娶老婆。然而,他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只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环境。认为是自己的脚残疾了才会没钱,要不然早赚了很多钱娶老婆了。辗转过几份工作,总是觉得赚钱难,工作太辛苦,环境不好,啥啥的,一年又一年,永远一事无成回家去。
回家遇见同村人,劝他下班后报个班学习。他发现还要上课、还要做作业、还得线上考试、而且还要交一万多块钱学费。瞬间就摆摆手拒绝了,继续混日子去了。
豆瓣上有人评论,某些底层人的思维,决定了他永远是底层人。
真是看得都为他捉急,年纪轻轻的,竟没点进取心。往后余生日子还长,怎么混到头?
还有一个17岁少女珊珊,她的妈妈原本在餐饮行业工作,因为担心女儿学坏,特意陪她一起进工厂打工,指望看住她,别让她学坏了。对女儿,妈妈也没有什么大的希望,就只是希望她别学坏就好。
其实,这个朴实的母亲,能提供给女儿的资源又何其少。她的生活基本都是繁重的工作,工资也低,要怪她没有眼界和野心,也怪不起来,她的女儿,大概率也是走她的路了。生活,一眼望到头。
曾经,我们几个小姐妹也进过东莞的电子厂打工。当时十八岁高龄的我们,要向十三四岁的妹妹们学习,她们有的十一岁就出来了,早已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对所有工序啥也不懂的我们被她们嫌弃,读了书又怎么样,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学习和适应,手脚还没她们麻利。
工厂要很多工人,又要尽可能少出错,只能把工序拆到不能再拆,每人只负责自己那简单的一两步,这样谁都能做,男女老少一学就会。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工作模式,把人当机器用,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活成了固定的流水线,头脑不需要思考,手脚动作已固定,生活日复一日,没有变化,没有波澜。
他们抱怨看不到出路,其实他们又何时迈出过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