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向关联
三星手机最近发布的一则讥讽死对头苹果公司的广告:画面中,一大群青少年苹果用户在排队等着购买新iPhone。队伍中一个人说,他最近买了一个三星手机,在这儿排队只是为了帮别人占位子。过了一小会儿,观众就看到了他是在替谁排队。原来正是青少年们最不想与之为伍的人:他们那已届中年的父母!
如果你不鼓励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比如饮食不健康,那就应该把这些行为跟受众们不想要的身份联系起来。
2破窗理论
这项理论表明,即便是一个象征杂乱的微小讯号——比如住宅区里有一扇窗户破了,或某个店面的门坏了没修——都有可能为范围更广的负面行为推波助澜,原因就是它传达出的社会规范意味。
接受了这个理论的纽约市市警察局长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开始重点整治那些关于混乱无序和轻微罪行的微小但强有力的讯号。他们的做法包括清理涂鸦、打扫街道,对一些看似极小的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比如乘地铁时逃票的行为。
一些微小的改变,带来显著的收获。
3绑定未来
如果你想请同事们在某个周末去当地收容所里做一次义工服务,那么,是这个周末就去,还是8个月后的某个周末再去,他们的反应很可能大不一样。
如果你希望他们这个周末就去,他们的关注点很可能会放在某些具体的代价上,比如,没法睡懒觉或购物。
如果你希望大家8个月之后的某个周末再去,他们就更有可能从更为宽泛的层面上评估你的请求,例如这个请求与他们的总体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有何关联。因此,他们不大会去想“愿不愿做”的问题,而是更容易问自己“应不应该做”。当他们发现,伸出援手的义工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容易答应你的请求,并且遵守承诺。
当你想要说服他人接受某个改变的时候,不要让他们立即就改,而是把改变放到未来的某个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