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没有畏惧,那么需要知道何为畏惧,畏惧是对结果的预测,做出这样的行动后很大可能会遭难,无畏体现在哪里呢?是对结果的预测和平时不同,还是说结果相同,但是就是为了遭难,所以依然行动。
因此,虽然无畏看似很简单,里面也是存在很多种类型的。如果是为了遭难而行动,看起来就非常矛盾,不过,将思考的范围放开后就知道这还是一种执着,相比于这种强烈的念头,身体或者精神遭难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像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反抗情节,明知结果糟糕,依然奋不顾身,因为有着更重要的信念需要贯彻。只是,这样的无畏不太符合,是一种盲目的无畏,或者有执着的无畏。那么无执着的无无畏就应该是前者了,是对结果的预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原本应该畏惧的事情,现在变得不再畏惧,并不是为了刻意寻求劫难。
一般而言,当认识到本体后,就能自然的生发出这样的无畏,因为本体包容了一切,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那么这样的事情无论是顺利还是不顺利,都在其中,从无远离,自然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在顺境会发现顺境的表现,在逆境也会发现逆境的表现。这样,其实畏惧本身就消失了,所以是一种无执着的无畏。不过,这种无畏很难达成,即使在道理上推理出来了,实际行动的时候依然会犹豫再三,因为通常做决定的不是本体,而是身体,这种选择会让身体遭到损害,自然让人感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反而是说明了有效果,因为若是按照平常的思考方式,将会默认的选择对身体有利的选项,不会有丝毫犹豫。将这个身体放到一边,解放出本体的力量,就是醒觉的过程。身体虽然让人能够品尝各种享受,却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烦恼,身体受损伤或者生病的时候,会让人感觉难受,而享乐过多的时候,也会带来别的问题,而且处处受制,只要宣称要对身体不利,那就不得不做一些事情了。
不过,把身体放到一边是不是就要破坏他呢?自然不是,破坏它并不能摆脱他,反而牵连的更深入了,他会生病,产生各种难受的感觉,得不偿失。爱是一种执着,恨同样也是,而且影响更深入。放到一边,就是不去过多的考虑,比如很多欲望,顺应它会带来种种烦恼,压制它也会带来种种烦恼,不去管它就行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当他闹腾起来时,就是在寻求大人的注意,无论是关心还是责骂,都会让他满意,而如果晾在那,很快他自己就感觉没什么意思了,也就离开了去寻找其他的事情。这就是观照,仅仅旁观,而不干涉,任他产生,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