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木兰的故事,从古至今,是男女老少人尽皆知的,大家都佩服花木兰那种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果敢精神。特别是那句铿锵有力、脍炙人口经典的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相信每个人张口就会来哼唱两句。
关于木兰的有关记录,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推源到成于北魏,见于南朝陈代的《木兰辞》。至两宋时,收入《西文苑》、《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中。民国以来,成为中小学课文。花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延安人,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2005年11月11日,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结束了“木兰故里”长期以来的争论。2007年3月,《木兰传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商丘市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6月7日,商丘市虞城县《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上查到花木兰的故乡最终被定在我们河南,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人们记起的巾帼英雄并不多,花木兰便是其中之一,而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唯独她一人。在坊间,花木兰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一千多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巾帼英雄的代表,甚至被人称之为“东方女神”与“东方维纳斯”。人们对木兰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民间传说与影视剧。花木兰,不仅确有其人,她对后世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文献记载。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对木兰以及木兰文化的认可和褒扬无不在传递一条令人兴奋的信息:木兰文化的概念与品牌抢注,已经步入了一个国家化、国际化的成熟时代,其彰显出来的精神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不可限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