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得到听了罗胖的一期逻辑思维,讲的是关于马其诺防线的事,大家都知道马其诺防线是二战时期法军为防备德军入侵而修建的一个庞大而坚固的防御工事,结果二战开打时,德军饶过马其诺防线从法国东北部的阿登森林侵入法国,马其诺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成了摆设。
由马其诺防线想到的在普通人的一般认知中,法国人就是傻嘛,你在这儿设个障碍物,但人是活的啊,谁不会饶过障碍,找个顺畅的地方通过呢?结论是当时法国领导人的脑子让驴踢了,踢成了白痴,但事实真相真是这样吗?
罗胖在逻辑思维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事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大家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进攻法国的突破口在哪?也不是德法边境,而是从与法国接壤的北部荷兰、比利时的方向突入法国的,结果在法国境内遇上330万英法联军,经过长时间浑战,英法联军取得了胜利。那么既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就没有从德法边境侵入法国,真的傻到判断第二次再开打的时候德军会换个方向,从边境线打过来,而在边境线上花大力气修这个防御工事吗?我想只要不是真的白痴,谁都不会这么想。那么是法国人真的傻到这个地步了吗?法国的聪明人死绝了吗?绝对不是。
法兰西帝国那在世界名族之林也是独树一帜,人才辈出的民族啊,大家可以查一查,在法国的历史上出了多少名人,思想家伏尔泰、卢梭,文学家莫泊桑、罗曼罗兰、雨果、巴尔扎克,军事家拿破仑、戴高乐等等,绝对是一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民族,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既然这不是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法国修马其诺防线的目的,是逼迫(诱导)德军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当然了,法国想到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法军事力量悬殊太大,德军从法国东北部阿登森林突入法国之后,法国很快沦陷。
当然,今天讲这个案例的目的并不是我们要研究世界军事战法,总结世界战争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也没有这个爱好和资格),我只是从这个案例中想到一些对我们人生有指导意义的一些感悟。
由马其诺防线想到的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法军修筑马其诺防线的真正目的除了防止德军从法德边境正面入侵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逼迫(或引诱)德军从一战的老路侵入,臆想重演历史的喜剧。当然了,喜剧是按照法国设想的剧情往下发展了,但由于中间出了差错,演到最后,结果却成了悲剧,这是法国没有预料到的。但单从法国人的战略企图上,法国是达成了目地的。今天不说德法战争的事,单想想法国人这种想事做事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对我们也有点启发呢?
由此想到年轻时我的一件事。有一年,在一个公司里为了竞争主管的置位,我十分卖力的做好做工作,努力处好人际关系,当然也拉了领导关系(有点思想不纯洁),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结果呢,到了年底主管职位还是被另一名与领导有更大关系的“关系户”争走了。当时虽然没有达成目的,但也许是领导们为了安抚我的情绪,也许是觉得亏欠了我,也许是看我这一年表现突出,于是找我谈心,要我继续好好干,只要有位置就会考虑我的。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我就被调整到另外一个项目上任主管去了。
说这件事的目的不是说我那个时候有多大的本事(当个主管也不算什么本事),或者说我有多么高深的谋略(那个时候脑子根本没有这么多弯弯绕),我只是从马其诺防线这件事联想到了我的这件陈年旧事,为什么呢?
由马其诺防线想到的在这件事中,法军的目的是逼迫德军绕道,而故意采取的修筑马其诺防线(当然也有正面防御的目的),结果是德军确实绕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军实现了他的战略目的。
而联想到我竞争主管这件事上,如果我当初的目标就是要任职主管,而故意采取竞争当前主管的职位(当时是真没有现在这么聪明的脑袋),最后达成了到另外一个单位任职的目的,那么这是不是与法军修建马其诺防线有异曲同工之处呢(这么比,简直是蚊子比大炮,太伤法军的面子了)。
实际上,通过思考以上两件事,给了我两当年的启示:一种是马其诺防线式的思维模式:即提前设置好目标,但不向目标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逼迫(诱导)对方做出你预期的行为,或者有利于你预期的事情,从而达到你的目地;第二种是竞争主管模式:盯着你的目标出发,别管能不能实现,只管努力就行,即使你最后达不成你的目的,但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会看到你的付出,欣赏你的作为,同情你的遭遇,到最后,即使你没有实现你的目的,这个世界也不会亏待你(那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汗水总不会白流的),更有可能是,你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有些胡想八想,就到这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