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射箭的礼仪,只在于射中的环数,而不在于贯穿皮革,因为每个人的力气是不一样的,射箭比的是技巧,而不是蛮力。
“皮”,是皮革。古代射箭比赛,箭靶是张布,上面画着五彩的野兽。靶心贴一张皮,或熊皮、虎皮、豹皮,称为鹄(hú)。“射不主皮”,就是只在于射中,不在于把皮革射穿。
“为力不同科”,“科”,是等级。就像我们现在摔跤比赛、举重比赛、拳击比赛,选手按体重分不同的公斤级,体重相当的才在一起比。如果不同的体重科级在一起比赛,那就永远是体重占优势的人拿冠军,体重轻的人就没得比了。
所以孔子说这是古之道也。前面讲射箭之礼说过,射箭比赛,是君子之争,相互揖让而后登台,射毕再揖让,一起喝酒。而且射箭不是相互角力,而是自己射自己的靶子,自己没射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也不能去影响骚扰别人。这里进一步说,也不提倡你把靶心射穿,来显得你力气大,来胜过力气小的人,这也是失礼的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58919/96a17d0e0c73de2b.jpg)
孔子发此议论,大概是当时大家一起射箭,有人显摆他力气大,把箭靶射穿了,孔子就此批评他。
在此,我们就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了,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是要这有点这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更何况,衡量箭术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环还是九环,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能把靶心击穿呢?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有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别人也反过来苛求于他,结果等于他自己作茧自缚,活得非常拘谨非常累。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少几分苛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宽松,人际关系不那麽紧张,大家心情愉快,过得轻松自在。
今天学习了凡事不必苛求。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