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干货丨用20小时掌握某行业80%的知识

干货丨用20小时掌握某行业80%的知识

作者: 新真我 | 来源:发表于2018-01-19 14:40 被阅读80次

    《穷查理宝典 》揭示了查理芒格成就背后有三个重大方法论:

    第一步,迅速歼灭不该做的事情;

    第二步,对该做的事情发起熟练的、跨学科的攻击;

    第三步,在恰当的时机,且仅在恰当的时机果断采取行动。

    今天要聊的主题阅读方法和查理芒格的第二方法论有关。用20小时掌握一个行业80%的知识。

    在众多主题阅读方法中,刘润和成甲老师的方法,最有“发起攻击”的味道。它们直达本质,有的放矢,值得借鉴。

    一、刘润丨如何用20个小时学会一个行业80%的知识

    刘润老师在微软中国供职14年,2013年以战略合作总监身份离开后,创立润米咨询。作为一名商业顾问,他认为

    你必须学会用20个小时,学会行业80%核心逻辑,然后才有资格说,我认为。

    刘老师的主题阅读方法很简单。拿学习摄影做例子,拿到10本摄影界的好书,然后大量泛读,找到书中各知识点间关联,有不懂的地方,找老司机解答,最后你教一个小白学会摄影。具体来讲有4个步骤:

    第一步、 花5个小时,大量泛读。

    先上豆瓣网,找出评价最高了3本书,通过“买了这本书的人还买了哪本书”再选5本,最后选2本不畅销但是很系统的书,比如讲摄影的历史发展,原理的书,最后一共10本书。然后开始泛读着10本书,一本书花30分钟。

    • 5分钟看序言。看需序言中梳理本书框架逻辑。

    • 5分中看目录。提炼核心观点。

    • 15分钟泛读。略过案例推理过程,标注概念、模型公式核心观点。

    • 5分钟回顾。在脑子回放书的内容,记录自己的困惑问题和想法。

    10本书*0.5小时=5个小时 在一天之内把这10本书看完。

    我有生以来有用到泛读这个方法,是在大学某一门考试的前一周,或者是工作后级别考试前一个月,还有在我自学摄影的时候。

    关于看序言,以前我看书序言我基本不看。因为我觉得那是作者在吹牛,或者找个托在帮他吹牛,吹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来碗鸡汤,你赶紧买吧。

    这种认知确实阻碍了自己获得更多更全面信息的机会。即便我看完了一本书,可能get不到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怎么样表达。只是浏览其中某一个章节,觉得不错记一下。

    关于这点,刘润老师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大意是

    没有地图,就打巷战,会死的很惨。

    对于读书而言,序言和目录就是地图,有了它,在具体读的过程中可以知道自己在那儿,怎么走下去。

    在万维刚的“精英日课 ”中,读书分两步:

    第一步,陷进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第二步,跳出来,对比和自己经验的关系。

    用在这里,那个让你既能在书中陷进入,又能跳出来,就是地图,就是一本书的序言和目录。

    关于书本,刘老师建议读电子版,这样可以在后期检索,提高效率。我个人更喜欢读纸质书(尽管携带不方便),一方面眼镜没那么类,另一方面喜欢那一缕书香。

    第二步、花3个小时,建立模型。

    这一步简单的说,就是画个思维导图,找到知识间如何联系和作用。刘老师建议睡一觉,起来用最清醒的3个小时来完成这个步骤。

    把第一步中标注的概念模型和公式写在便签上,然后贴桌上,通过划线或者箭头的方式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这里用到的是白板思考法。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其实是个器材党),我拿摄影举个栗子。摄影包括器材、环境、布光、构图,景深,焦距,曝光,快门速度,ISO,后期处理等等一系列的知识。

    怎么用这些知识拍一张深圳市民中心的夜景,把这些知识的关系画出来。

    这个过程,我需要有一个大光圈广角镜头,比如说我现在用的20-35mm F2.8D。拍摄环境是选在太阳落山但是天没有完全黑的那一小段时间,构图方面使用横向构图,黄金法则。

    因为是风景照,所以要用深景深,测光选用点测光,焦距根据构图需要调整,曝光嘛先拍两张试试看。为了防抖,三脚架是必须有的。

    第三步,花2个小时,请教专家。

    这一步的目的是验证自己的认识,修正脑海中知识的模型,时间2个小时。

    当我们有了基础概念和认识之后再去请教专家,这样才能问出好问题。从反面来看,如果自己啥都不懂,专家说出来的那些东西,你也消化不了,浪费时间。

    这里的专家可以是生活中的专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专家资源,比如说“在行”的专家。

    我拍出来的照片,发到中关村或者色影无忌等论坛上,请老司机点评,看哪里还可以改进。或者加入摄影协会,让里面的专家带带,也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出片的逼格。

    第四步骤、花10个小时,理解复述。

    花10个小时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复述的对象可以是家人或者朋友。他们听不懂的地方,就是自己理解的薄弱点。记录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的材料里重新解读,或者到网上知乎,维基百科,谷歌等去寻找答案,或者再次请教专家。

    这一步我最近有过一次练习。我把去MYGYM听的关于孩子上艺术课的讲座讲给老婆听。老婆听不明白的地方,我再找笔记再说一遍。

    到这里,我们花了20个小时学习一个新领域80%的知识。听上去很有意思,但做起来肯定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第一次行动。

    个人觉得20个小时只是个参照,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第一次先不给自己20小时那么大压力,自己先摸清套路,步入正轨后再提速。

    刘润老师的这个方法,让我想起了罗振宇提过的一个概念-知识的游牧民族。即花20%的时间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再换一个领域,让脑海中有更过跨界知识在融合,开阔思路,同时还有一技之长。

    个人对心理学、营销等比较感兴趣,我打算用这个方法做一回知识的游牧民族。

    二、成甲丨摆脱低水平勤奋陷阱

    “雷布斯”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的勤奋在读书上的表现,就是成甲老师说的划重点、摘抄更多的名言警句。

    这种方法短时间内,用来应对考试效果还不错,但是时间拉长几年十几年,我就完全忘记自己抄写了什么,更别说用它们去解决问题了。

    套用农夫山泉的广告,我不是在读书,我只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知识越堆越多,但是生活却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就是低水平勤奋陷阱。

    读书方法升级丨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为什么划重点、摘抄的读书方法低效呢?原因是我们记录的知识点是孤立的,而大脑不擅长记忆孤立零散的信息。

    这个我有体会,我家宝宝很喜欢吃红荔村的鲜虾肠粉。好几次我们带她坐车路过平安银行的门口,她会眼睛一亮,站起来指着窗外说,这不是鲜虾肠粉吗?

    因为两个品牌LOGO底色的颜色相近,在那一瞬间,孩子把平安银行和红荔村鲜虾肠粉建立了联系。大脑更容易记住两个有联系的东西。

    按照这个规律,当我们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新知识时,可以想想能用来解释我们过去的什么问题。用成甲老师的话说,说读书不是盲目的追求数量,而是启发思考,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值得借鉴的是,成甲老师读书的时候,总是带着问题。他会针对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找到可能讨论这些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思考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在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或者迁移的到别的地方。

    我记得孙圈圈在《请停止无效努力》中讲过一个例子。他在助理的时候,经常去分析老板的思路,对比自己的思路,看看差别在哪里,为什么。后来有一次老板生病休假了,他临时接替了他的工作,很快上手,得到了提拔。

    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的迁移,我把它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比如开一个方案审查会。如果是站在主持人的角度,我该怎么去讲,才能让第一次参会的人快速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关键路径是什么。

    如果站在专家组的角度,他们最想了解什么,横向上同类项目的资料有没有准备等。在角度思考之后,我会有不一样体会。

    回到成甲老师读书上面来,在他的《好好学习》中的,有个经典的例子。成甲老师首次开课,需要写一篇营销文案,但他对营销没有经验。

    此时,他并没有一头扎进写作营销文案技巧中,而是退一步思考其本质:与用户建立信任感。为此他从心理学书籍中定向搜集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然后以经典的营销文案为参考对象,运用心理学成果撰写文案,结果大受好评。

    总结一下,刘润和成甲老师的主题阅读方法,都是先搞清楚为什么要读,然后再根据这个出发点,去寻找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法

    如果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主题阅读,不妨一试,来一次跨学科的攻击,体会一把做知识的游牧民族的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丨用20小时掌握某行业80%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df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