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开展了2020年的招生工作。按照新的体制接收应届毕业生,今年是一次尝试。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些天一直在高校间奔波,不光是我们省情况如此,其他省份基本差不多。本来是一个应该竞争激烈的岗位,结果另人诧异。若年年如此,长此以往,人员必定枯竭。
一是招生的条件过于严格,按照两种体制招录,把能想到的限制条件都加到了招聘环节中。我们使用人才目的和我们的资格条件不太相符。如果我们想要专门人才,重视文化课的成绩可以理解,否者应降低标准。我们的条件是大学期间没有挂科,这一点如今已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能达到的标准,很少有用人单位把这条作为一条硬性规定。同时,一名应届毕业生如果没有挂科,那他应该是一个比较自律,有理想的青年,大学四年期间应该一直在以稳定的状态学习、生活。这样的青年可能目光远大,有可能不会选择体制内安逸的条件。和企业比,尤其是利润率高的企业,体制内工作整体上来说还是能人性化一些。同时身高、视力、政治条件等削减了生源的数量。
二是把北京的高校水平和环境氛围应用到了全国。比如说要求必须过英语专八和四级。每个省有每个省的标准,各省的高校学术氛围不同,高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一刀切使有些政策难以执行。
三由制度的设计者对体制内的工作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受每年国考的热度影响,高估了当下大学生对体制内工作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体制内的工作,很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将之列为工作首选。与考研、出国、进入世界500强公司等相比,这条路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应有的理性选择。
四是方式过于保密,以至于无法宣传。只能在学校的招聘一栏写上某单位来校招聘,其他全需要现场讲解,导致失去很多潜在生源。在宣传时,感觉好像是被呃住喉咙但还要大声讲话。
五是前期限定学校,导致计划性过强。在遇到生源不足的时候,即使可以临时调整,但由于时间或学生不在校等原因,无法有效宣传。
六是各省级单位政治部门人力有限,在与高校沟通时多数只能与就业部门沟通,无法深入到具体一个个相关学院。这相当于把选择生源以及广泛宣传的权利交给每位高校老师手中,卡住了我们自己招生的关键节点。这样全国的招生水平和数量取决于高校就业办老师的职业素养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往往可能会将招聘信息发到微信群中或告诉个别日常表现较突出的学生,作为一种对学生奖励或个人资源。每年面对数以百计或千计的用人企业,老师的精力也势必会在日常工作中被消耗的所剩不多。
七是招生周期过短。信息发布出来需要一段时间被大家知晓。但为了完成任务,宣传的时间被缩短,人员的数量就一定会大幅度减少。
八是城市的吸引力不同,各单位的吸引力也不同。北京有北京的优势,在全国范围,想取得当地户口,除了北上广深,其他城市相对容易,甚至在互相抢抓人才。所以,体制内工作能落户口对很多在京沪的高校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一些人才外流的省份,保住生源也是首要要考虑的。
九是主观上有些省级单位的招生工作是一两个人在做,其他部门的人不理解其中的工作量和难度,普遍认为招聘的信息放出去后,会千百人蜂拥报名。
十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缺少实际工作人员参与或参与人员级别过低,有针对性和有建设性的建议无法被采纳的问题。招聘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指令性的执行过程。可能政策制定的人员并未按照这套标准到地市去实际操作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