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赶着看完了《呼兰河传》的,因为着急着,想能早早地写下我的感受。
我是个健忘了的人,虽然反复看了磨坊里的磨倌的名字,却还不能记得。再翻开书看看,冯歪嘴子。这应该是我看完这个故事到现在,最动容的时候。也许是把自己都交给了情绪,记忆便不能好好工作了。不过,我还是从头开始吧。
第一次知道萧红,是看《黄金时代》,许鞍华导演的,看了约摸四五遍吧,大部分镜头都是能回忆起来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旁白里出现了很多“似的”,即使在后来看到的萧红的书里头,这也是很常见。台词是选了很多书里面的,比如“王婆飞着头发”,“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之类的话。我觉得很好听。看了《生死场》,差不多是半年前,记得一开头便是站满白杨树的路,飞着尘土,和菜园。就像是为了电影而写的故事,真实到,一句话,便能看到躲在树荫底下的老山羊的白胡子和胡子上的飞沫了。不过,这说的还是,属于另一个故事的。
呼兰河城,从一个坑开始,当然,是时大时小,就像季节更替似的。小城,应该是不大的,几条街,几座庙,几座学堂。学堂里的人,可不仅是孩子,是什么岁数的都有的。庙里面,也是。大人都是喜欢带着孩子,看热闹,比如唱戏或者是有死人了,是坚决不肯放过的。就像是,如果有驾马车的在大坑翻了车,便是里里外外好多人“噢噢噢”地叫着,喊着,仿佛是什么表演,看得有味道。这让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的书里头说到的看客,看宰羊。如果没有他们,宰羊就变成了没有观众的表演了,是寂寥了些吧。
我已经记不得开始写到的那些花灯、跳大神或者又是跟着卖麻花到处跑的小孩和追着小孩的妈妈,得把书拿起来再翻翻,才能想起来点。不过,有一些话,倒还是因为喜欢,用铅笔做了标记:“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有的大神,一上手就下不来神”之类的。讲的那些跟鬼啊神啊的,讲男女之间的,讲嫁出去的姐妹之间的。讲的都是城里城外的人和事情,仿佛是从天空俯瞰着,才能看得这般清楚。不过,这不是我想说的,记不住详细的。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话之一了。我没法说明我的原因,只是每次看到了,便是心里念一遍,接着就想到,后园子和大榆树,还有是抬着头看着天的四五岁的萧红。
祖父是萧红最爱的人,萧红也是。祖父给她念诗,一句一句或者两句两句。祖父给她烤鸭子或者小猪仔,给她打榛子,陪着她一起笑,“死脑瓜骨”带着“小死脑瓜骨”。就算是祖母去世了,这一切仿佛也都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却荒凉了。家里的很多屋子,要倒的,长着蘑菇的,下雨天漏雨的,长满黄瓜藤蔓的,还有住着常常请跳大神的人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命的了。
还有团圆媳妇,是接到婆家住着,但是暂时不算过门的媳妇。团圆媳妇叫什么名字我是不知道,就是叫团圆媳妇,不难听。长得很高,十二岁,跟别人说自己是十四岁,她们说,长得太高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团圆媳妇受着虐待,日复一日的打骂,是出气筒。满身的淤青换来的,是慢慢的逆来顺受和大病。她婆婆倒是花了很多串钱,请跳大神的,算命的,道士,或者是大家相传的偏方,也都一起试着。团圆媳妇像是一颗毒瘤似的,怎么都弄不好了。甚至是跳大神的,想着用开水烫,在几十双眼睛前面,被撕光了衣服,然后烫到昏厥,这还不算,跳大神的为了观众不走掉,又说要用冷水浇醒来,三次才行。反正,团圆媳妇最后是死了。像是被看成一个妖怪并且最后遭报应那样。只不过,团圆媳妇死了,看戏的人便少了些趣味。一方面,他们觉得她是妖怪,死了也是该的,一方面,想到每天不再有可以见世面的事情了,未免有些失落。
有二伯倒是一个有趣的人。胆子小的,也是老实本分。他不那么吵,除非是一个人的时候。对着天空,对着雀子,或者对着冯歪嘴子,总是说很多的话。是害怕死的,上吊跳井都是不敢的。只是躲在吊绳或者井旁边,让人家看的。
到最后,便是冯歪嘴子了。在爬满藤蔓的磨坊里,日复一日磨着面,有时候和祖父,或者是有二伯说着话。最后,冯歪嘴子有了媳妇,有了儿子,然后媳妇死了。在乌鸦飞来的时候。他便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刚出生。他还是磨着磨子,和众人期待的不一样,带着两个孩子活着。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岁,祖父就死了。
我就像是一个听了故事的人一样,再把故事讲给你们听。故事原本是仔细的,到了我这里,记忆颇不好,剪了又剪。我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着,只是,他们的事情或多或少地,都是一些真事情吧。
2017.02.25
木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