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闭展前,再去上海博物馆看一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上次遛娃,这次看得仔细些。而且,趁着工作日请半天假,觉得自己赚到了时间。
大英百物展是英国BBC公司制作的一个广播节目,后来大英博物馆把它变成了现实。之前就提到,从大英博物馆原本800万件馆藏品中挑选出100件,时空线条怎么样做到疏而不漏?我极好奇。答案是以整个人类创造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布展,重点展示“文明”和“联结”。由此,单件文物的稀缺性与市场价值就不是这次展览选择展品的标准,所以在这个百物展上,我看不到那些巧夺天工的手工艺术品和皇帝的珍藏,代之以粗砺原始但能作为历史见证者而存在的文物。
统治者的目光
稍关注一下世界史,都知道亚欧大陆出过多少与中国的秦皇汉武一样伟大的统治者。这些统治者可能都很擅于自我宣传,知道成功统治的核心就是让臣民能够时时看到自己的面孔。




以统治者的面容、神态、动作为主题的文物,百物展里有好几件: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石膏头像、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粗石雕像、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银币、萨珊波斯国王沙普尔的狩猎盘。
无一例外,君主们的脸都是平静威严的,这些人除了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之外,几乎都延续了超过30年甚至70年的统治。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但石像、银盘上的男人们,永远年轻、强壮,目光深邃敏锐,辨识度极高,且历久弥新。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旁配有杨绛译雪莱的诗《奥兹曼迪亚斯》:吾乃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强者折服!此外空无一物,废墟四周,黄沙莽莽。寂静荒凉,伸向远方。
享乐者的奇巧
把镜头从睥睨天下转向世俗生活,我发现留下来的文物及其痕迹有一些与享乐有关。很正常,生活中的普通要件,会被毫不怜惜地抛弃,只有那些贵族手中的玩物,才有可能代代相传。
后世的人来到博物馆,基本上都会惊叹那些象征奢侈、欢乐的收藏品的精致奇巧,在两岸故宫、俄罗斯冬宫里见过很多。百物展里的此类物品,其精致细腻程度肯定不高,但他们的年代更加久远,所附着的历史信息更加鲜明。
比如,埃及化妆品调色板,出现于公元前第4个千年。这些调色板被制成动物形状,玲珑可爱,用于研磨一些化妆颜料,供脸和身体化妆使用。当时的埃及贵族无论男女,无论生前身后,都爱美。当然,后来这些调色板的意义渐渐超越个人生活,变成了记载历史重要事件的国家器物。还有一座“王后的里拉琴”,造型异常精美,象竖琴,琴身上以牛头作为装饰。光看展品,崭新如昨,仿佛琴弦正被无名乐师拨动,乐音流转。真难想象历经4000多年,这件乐器是如何被完美地保存至今的。(事实上我弄错了些事。里拉琴被发现时,其木质部分已腐烂,这是件修复品。)


(用图均来自上博官微,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