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外是条泥水道路,往里一直到村子的小路,刚下完小雨的样子满是泥泞,路过前往行人都要小心翼翼,路两旁是绿油油的田野,微风轻轻拂过,禾稻泛起了阵阵涟漪,层层叠叠,渐行渐远。
叉路口,一直走是村庄的深处,往左是可以通向“木根庙”的,小小的泥水砖块砌成的带顶供奉处,外沿是不大不小的泥石砖块的平台,残破的香炉满是溢出的香灰和香火燃尽后的红木棍。每逢供奉时节,袅袅香火必定将遮盖着庙上方的老树给全然笼罩,老树的根植满砖缝,枝条树桠用力向上舒展,恰好能包裹小庙,“木根庙”也就因此得名。
儿时村里人家大多就都是瓦房或一两层的平顶房,且缺乏外墙的装修而显得都有些乏味,这般情形,一幢伫立在村路主干道一旁的三层大白房子就会显得异常显眼和突兀,那是我们家。白花花的瓷砖伴衬着青山白云,外加房前是一片大空地,却是给人不一般的视觉感受。
空地承载了我们村里大部分与我同一代人的童年,简简单单的黄土平地,角落旁为数不多的杂草,记忆洒
落满地,如今想要,却怎么也拾不回了。忆记那年尘土飞扬,三两小伙伴热汗粘湿了头发和衣裳,滴落到了每一寸泥土,青春了年年春夏秋冬。
少不更事,满山到处游荡,下水捞鱼,上树摘果,上窜下跳,不得安静。沿着稻田间的小径,乡下的孩子大多不习惯穿鞋,大小脚板赤条条来回走动,皮糙肉厚,感觉不到一路的细沙糙石,也就感受不到路上绿草的轻柔。随手折一支稻穗,晃晃荡荡,嘴里吆喝着什么已记不清,只记得是照搬电视剧里的。走到尽头是小溪,现在看来真的很小很小,但对于当时豆芽大小的一群小屁孩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游乐园”。下到水里,顿时一阵冰凉的感觉由脚底贯透全身,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嘻嘻闹闹,也不知是哪个向哪个泼了水,莫名被殃及池鱼,闭着眼就往一侧发动进攻,一场惊天水战就此拉开了序幕,胡闹得昏天暗地,忘记了时间,全身都在往下滴水,眨眼也就到了落日时分。黄昏伴着袅袅炊烟和母亲的吆喝声,该是时候回家吃饭了,一群人闹哄哄地都跑回到村里,便就屁颠屁颠地四散回家去了。
简单的晚饭,最少不了的是各种自家肥料培养出来的果蔬,时令菜自然不在话下,条件稍好一些的就会有个肉。在我们村里肉是不多见的,只有每天早上或者傍晚时分有专门的贩肉大叔开着摩托在村里叫卖,由于挨近村口,奶奶总凭借这极好地利买到最好的肉,煮一锅青菜瘦肉汤,那滋味,是我至今也难以忘怀的。
现今很少机会回到村里,好像在家的时间也不怎么能听得到这样的叫卖声了,如果还有,还会是那个儿时的大叔吗?
那时的农村除了物资的匮乏以外,娱乐也着实不算多,特别是入夜以后,各自归家,晚餐毕了后,就是电视剧时间,也只有电视剧可看,因为乡村地区普遍还是自家拉一条天线,能看的频道也就那一两个而已,且一个最为多数。电视剧播完就接近九点,这时大人们就会让我们这群小屁孩回屋睡觉,最多就是让我们看完九点过的晚间新闻,仅此而已。现在想想也不由感叹,也许那该是我这辈子最早上床睡觉的日子了吧。
mz�i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