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写作从来不是我的强项。小时候最怵头写作,一节课45分钟,30分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该写什么。有一次,老师要我们以“最令我难忘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许是我对生活的体验不敏感(现在也是),直到快要睡觉也没有想好些什么,干脆就模仿作文选(或是参考书,已经不记得是哪本了),写了一篇“帮小鸡破壳”,等着被老师骂。令我欣慰的是,全班三十几人竟有一多半写了帮小鸡剥壳,现在想起来格外有趣。许多年没联系了,不知道我的同学们现在的写作水平如何?
到了高中,仍然受制于我的写作。高一的时候遇到了刘师,他可不是个对学生“仁慈”的人,上来两次周记和几次作文训练都没有给我及格。我记得三十分是作文及格的最低分,我愣是常得二十九。刘师爱读书,在他的影响下我看了《乔布斯传》和几本三毛的散文,没想到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的写作成绩会从不及格爬到四十几分(满分五十)!
从古至今,人们谈起老师都能想到“传道受业解惑”,现在却为了一场考试要求老师按纲教,学生按纲学,考试按纲考,散发着考试机器的味道,“传道”似乎成为了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可即使如此,那些体现在教师行为的素养是不会消逝的,只要学生愿意学,它们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刘师是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对教育充满热情。刚刚浏览他的博客,看见他写了一篇对某些老师评课给学生“贿赂”小礼物的吐槽博文,颇为感慨。我十分怀念他,但是快两年不见他的博客更新,不知道他还好吗?
言归正传,由于我的意志力不强,不论是读书还是周记,随着高二的分班而结束。分班后遇到的是个湖南老师陈师,我和湖南的缘分就此开始,这是后话。和大部分湖南人一样,陈师格外敬业,课本上、卷子上的内容真的是掰开揉碎了讲。我至今还记得他给我们的写作宝典真的可以算是万用“套路了”,可使用的时间长了,只会用宝典里的句子套用,再也写不出自己的风格。一直到考教师资格证,写出来的作为还在充满着陈师的味道。这与陈师无关,只怪我没有坚持读书和做笔记写周记,毕竟经历了大学三年的自由时光写作水平还是这样,除了怨我自己,还能怨谁呢?
写到这,感谢浏览我这篇小记的朋友忍耐着看下去。相信你们看出来了,我的表达能力极差,这也是我开始在简书写作的重要原因:我对当下的表达能力极不满意,无论是说话或是写作我都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而思前想后,锻炼表达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了,所以我在简书上尽力地表达,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最后诚挚希望各位看客给予建议和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