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流传
《红楼梦》的流传是因为爱读的人去手抄,我记得我爷爷有一个本子,里面有很多是他自己手抄的东西,包括有三字经,一些诸如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小故事之类的东西,那个本子我看过很多次,有的时候是偷偷看的,后来我就把《三字经》给抄下来了,觉得很有成就感,不过后来坐车时候落在车上了。现在小学生大约还会抄抄歌词吧,成年人还会做手抄这事吗?
蒋勋说“手抄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
研究
《红楼梦》被越来越多的人看,然后就开始有人去研究。于是“红学”产生了。蒋勋对于“红学”的态度是不支持的,很多时候,我们大学里面开一个课程,结果一学期结束了,《红楼梦》的正文还完全没有接触到,一直在外面绕关于考证的东西,而《红楼梦》本身其实有很多细节,作者是想说不要去考证的,专注于故事本身吧。
比如说“甄士隐”这个人名,这本书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谐音,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蒋勋认为,努力追究真事,或许已经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初衷,真正好的文学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它关心的不是找到真相后的得意,而是悲悯。
青春
读《红楼梦》时,我想大家一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就是我们跟他们之间有很远的距离,那么现在,我们来拉近一些跟他们之间的距离——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就是我们现在初中生最多高中生的年纪。
黛玉进贾府时十二岁左右,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宝钗又大半岁,史湘云十二岁左右,王熙凤在开始时大概十七岁,知道这个信息之后,你还会觉得黛玉哭哭啼啼的很让人讨厌吗?这完全就是少女情怀呀,所以蒋勋说,读《红楼梦》做先要做的事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是被要求读背那些人生哲理的,而那些东西是带有沧桑感的,我们的青春期在背这些东西,那么符合青春的作品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这些作品,中国的文化很广,但偏偏缺少一个主题——青春。蒋勋说,他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希望《红楼梦》能在年轻人的世界里重新活过来。
结局不重要,关键是走一遭
《红楼梦》已经是最好的白话文著作,里面的诗词可能会有些阅读障碍,在开始读的时候可以先放一边。这些诗词都有暗喻,都揭示了人物的结局,这一点是很少有的,但是即便如此,你读了诗词也是无法领悟的,一定要把人生走一遭才能回头领悟。
《红楼梦》没有结局,后四十回很明显与前面不同,像张爱玲是非常恨高鹗的,补的太差了。蒋勋认为,其实作者本身并不会在意结局,作者是喜欢道家佛家的思想,主张一切皆空,人生繁华都成空,不要执着。
作者没有态度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是没有谁能说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而且作者的态度也没有体现,这也是很难得的,作者就像一面镜子在写这些人,不掺杂感情去呈现人物的原貌。我们在读的时候,会不断变换自己所喜欢的角色,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我们读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主题“痴”
“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一个人如果不痴,对人或者对事物,蒋勋认为他就是无情的。这就好像“人无癖,不可与之交”。在这本小说里,痴表现为爱。爱这种情感是抽象的,那么具体的表现呢,就是黛玉“还泪”,一直哭一直哭,哭到大部分读者讨厌。
《蒋勋说红楼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