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彼得·布朗
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在《认知天性》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心智模型”,就是我们学习并能本能运用所学的过程就称为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
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然而,为什么我们明明很努力的学习但在生活工作中似乎毫无帮助?为什么知识点反反复复背诵考试却依旧不如人意?这就是由于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出了问题。
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所以我们总是在课上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恨不得将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就好像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抄写一起被打开。前一段时间进入泽宇教育,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听课时,不停的抄写课程的内容,每次课后,笔记本满满都是记录的痕迹,看到都觉得很满足,但迟迟未找到行动的方向,我一直思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直至今天听完这本书后,我再次打开笔记本,发现所谓的笔记不过是将课程照抄一遍而已,从未有过深刻的反思,未被吸收内化的知识又怎么会能够作用于生活呢。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嗨式学习吧。
在小学初中的书本里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课后第一题永远都是令人头痛的背诵原文,好像把课文背下来,就是自己得到的知识一样,而那时候的我们都一样,反反复复的读、写,直到能顺利把文章背下。可是到期末考试,这些当初能一字不漏背诵的课文却只感觉“面熟”,实在记忆不起它应有的“模样”。
是我们受教育的方式有问题吗?很明显不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习方法的不恰当。重复的阅读与集中的练习会让人在同一件事里越来越熟练,这个过程会逐渐失去挑战,这时你的大脑就会产生你已经“学会”的错觉,最终无法形成持续长久的记忆,就更不用说内化践行了。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正确的方法又有那些呢?
1、编码
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的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通俗说就是所学内容会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比如,今天学习了《认知天性》这本书,本书的大概内容围绕着五个方面描述,这五个方面包括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后刻意练习”时代来了;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这就是我们看书过程中留下的初步印象。这属于短期记忆。
2、巩固
简单来说就是反复不断的练习。新接触的知识在大脑里并不稳固,所以需要借助反复的练习来加深印象。但在前面也说重复集中的练习对我们的帮助甚微,所以本书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间隔练习”,这也是老师常常挂在嘴边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词“复习”,此复习并不是指短时间内持续的练习,而是在长时间内,不断的被提及,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形成持续有效的记忆。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重要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而此曲线描绘的规律进一步印证了“间隔练习”的有效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练习间隔时间,已取得最大化的记忆效果。
3、检索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颗珠子,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穿在细链上,却任由它们从细链的另一端掉落。如何才能让珠子停留在细链上呢?没错,打结!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检索,给自己的记忆链打个结。除了能找到自已已经遗忘的知识并进行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将所知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并有效作用于生活工作。比如在学校,最有效简单的检索方式就是考试,通过考试,学生能有效定位对知识掌握的漏洞及时查缺补漏,并且能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习就是编码、巩固和检索三者不断交叉循环的过程。只有掌握其中规律,运用有效的方法便能达到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