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释义
列缺:列,分解,裂开;缺,缺口。此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自此分支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故。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3]。
功能作用
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伤风外感病的要穴。肺经不上头面,但列缺能治疗头项、颜面疾患,是因为此穴为肺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即可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项强,又可治疗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头痛项强;还可通过疏解面齿风邪,治疗口眼歪斜、齿痛等。列缺还能治疗膀胱疾患,其机制一是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此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所以具有调理任脉经气,治疗任脉病变的作用。任脉通行阴部联系膀胱,此故穴就具有清热利湿、调理膀胱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等膀胱阴部疾患。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循经病症如上肢不遂;手腕无力、疼痛等。[4]
主治病证
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掌中热、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4]
配伍应用
外感咳嗽:列缺、大椎、合谷、外关、鱼际(《针灸学简编》)。
喘急:列缺、足三里(《医学入门》)。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列缺、肺俞、膻中、三里(《针灸大全》)。
头痛:列缺、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针灸治疗实验集》)。
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茎中痛:列缺、行间(《类经图翼》)。
牙齿疼痛:列缺、后溪、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
淋痛:列缺、中封、膈俞、肝俞、肾俞、气海、石门(《神灸经纶》)。
惊痫:列缺、阳明络(《针灸甲乙经》)。
疟疾:列缺、后溪、少泽、前谷(《备急千金要方》)。
慢性鼻炎:列缺、上星、迎香、曲池、风池(《常用腧穴临床发挥》)。[5]
养生保健
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钟,对于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健调理效果。[6]
腧穴操作
针刺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1]
共4张
腧穴操作示意图
艾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1]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7]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灵枢·经脉》:起于腕上分间,去腕半寸。
《脉经》:取之去腕一寸半。
《针灸甲乙经》:去腕上一寸五分。
《外台秘要方》:腕后臂侧三寸,交叉头面,两筋骨罅宛宛中。
《太平圣惠方》: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玉龙歌》注: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
《针灸大全》:在手腕后一寸五分。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中间。[8]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热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肋满,悸,列缺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外台秘要方》:偏风口喎,半身不遂,腕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伤寒发热无汗……寒热诸嗽有痰,心满腹胀,食噎,游走气刺,七症八瘕,肠风藏喜,小便五淋,小儿脱肛。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喎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
《肘后歌》: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