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场无父子,战场无兄弟,国与国之间没有利益上的永远朋友。如果说朝鲜半岛无论怎么变化,在中长期战略安全中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那么俄、中在远东地区的战略碰撞,则是极复杂不可控的。即使有外蒙古这一所谓的战略缓冲带,但因为民间认知的南辕北辙,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空间的拓展,都会加剧这种战略的碰撞、冲击。
有清到近代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失去了如此多的领土,也没有一个国家侵占了中国这么多的领土。虽然今天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事实上,这巨大面积的领土已经永远没有归还的可能,但这种隐痛和嵌进民族意识里的耻辱,不管怎样的粉饰和自我安慰都无法抹去。
当然,今天考虑领土问题实在有些痴人说梦,况且中俄已经一揽子的解决了边界问题,事实上两国已经没有领土争议地区。但从中长期战略安全考量,笔者以为未来的战略冲突是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中俄只能同患难,不可同富贵。俄绝不希望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中国亦是。一旦这种“患难”平衡打破,极有可能因为地缘的关系,产生战略上的巨大冲突。
俄从叶利钦时代开始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普京的上台政治进程出现了反复,遭到了破坏,但政治上已经无法回头。况且俄国内的反对势力也一直在,相信目前俄遇到的政经困境是暂时的。从意识形态上中俄毫无共同点,从地区利益上更是如此。因为西方的强势,俄经济的凋敝,共同促成了中俄外交关系的趋近。但,这种趋近没有国家政经高度认同化作为基础,关系是极其脆弱的。从格鲁吉亚、乌克兰的遭遇,叙利亚的不遗余力可以看到,在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层面上,俄从来毫无手软。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在处理国家战略安全问题时,始终显得非常被动和笨拙。战术上精打算盘,战略上模糊不清。
俄对我们的戒备始终没有减弱,在我为数不多的武器来源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依靠俄,但装备购买多有掣肘,甚至与邻国购买武器数量和级别上有不小的代差。另一个就是对中俄民间交流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俄轻工业薄弱,需要中国的供给,包括农业上的劳动力人口,但中俄在这两方面上始终没有形成国家级体量的合作,这与俄对我抱有一定程度的高度警惕是分不开的。再一个是能源的供给,俄是能源大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但因为价格或者诚信等诸多问题,与中俄两国体量相同的合作也始终没有形成,中国不得不依靠中东来作为主要能源进口地,能源多元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古人言:分槽养马,同槽养猪。俄是世界唯一一个不用借助别国力量而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国家。因为俄国土面积庞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弱并不影响其综合国力全球第二的排名。加上以前在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积累,只要有合适的战略机遇,俄的崛起毫无悬念。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如果同时存在两个超级大国,加上地缘政治的关系,这里面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历史的看中俄关系,同患难可以维持弱平衡关系,一旦俄崛起,相信它要的一定很多,势必会形成新的对抗关系,而且这不无先例。这也是俄战略安全的一部分,而治未病,防隐患是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的现实问题。
海参崴的失去,让我们永远失去了北方的出海口,从战略上讲,这种巨大损失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甚至,它的失去直接消弱了我东北亚战略安全空间。历史不可以改写,但可以预知,所以,东北亚战略安全问题的重头戏,就是对俄方向的问题。外交上可以有蜜月期,但战略安全上始终是高压期。要把这个问题放在东北亚整体战略安全的框架内,早划方向,早定方略,一步一步避免未来战略安全出现现实问题,如果出现硬着陆,代价无法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