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阅自己在简书的文章,无意中浏览到了早前没有发布的一篇私藏文章,文章记录的是跟朋友的一次微信交流内容,讨论的是“发心和舍弃”的问题,末了他抛给我两个问题,要我好好思考一下。
问题是这样的:既然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为何无法舍离?为何有些修行人,舍离了,却仍然没有悟道?
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我居然忘了回应。也许朋友早已忘了这事,但我却无法原谅自己,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此事感到羞愧。
既然现在将这两个问题重新提起,我就认真思考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借此检验一下这一年多来自己有没有进步一点点。
其实,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的还是修行人要面临的两个问题――发心和放下。
问题1:既然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为何无法舍离?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将他看到的世界真相如实地告诉给了听法现场的众僧,众僧听闻之后皆欢喜,并信受奉持。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诵读《金刚经》听闻到如此章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也升起喜悦?是否有决心去信受奉持呢?
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如果不从心底升起足够的信心,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去体证,那就不是实信。
如果心中没有升起实信,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人事物,又会陷入迷失状态,认假成真,怎么会愿意放下呢?
尤其是跟自己关系重大的人事物,就更加不愿意放下了,除非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放下。
所以,仅仅是理上的明白,如果没有行为上的实践,那只是在琢磨文字上的概念,无法悟道。你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就像白纸上画出的饼子一样,虽然好看,但难以充饥;
又像墙上描摹的火焰一样,虽然绚丽,但是不能产生火把的作用,不能照亮黑暗,也不能温暖他人。
问题2:为何有些修行人,舍离了,却仍然没有悟道?
虽然舍离了,但如果放下得不够彻底,那个“小我”依然存在。只要有“小我”存在,就会有我执。只要有我执,还是无明。
放下了,但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只是为自己而修,也许可以悟道,但格局不大。
佛陀放下王位宝座、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去林中苦修,就是为了寻求为众生解脱的真理。他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没有选择涅槃,而是选择在世间弘法,普度众生。
所以说,发菩提心很重要。只有发下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才能产生强大的愿力,度己度人,最终得道。
放下是为了破执,发心是为了坚定信念。
在世间修行,需要主动舍弃的是自私、傲慢、贪婪、嗔恨、愚昧、多疑、懒惰等顽固的习气,包裹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束缚、各种观念,还有我们向外索求的欲望、各种身份等等。也就是放下“小我”,升华“真我”。
发菩提心,就是要让自己的所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全人类。你尽管把誓愿发大些,不管能不能实现,至少可以慢慢向这个目标靠近,生命就在靠近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