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见到一些人,善良,努力,承担着家里更多的责任,但是又会因为有很多抱怨让家人感到压抑痛苦。有个女士就曾经告诉我,他们家兄妹多,从小家里穷,大姐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对弟弟妹妹付出很多,真正做到了长姐如母。但是这位大姐,每次见到弟弟妹妹都是抱怨自己付出了多少,弄得弟弟妹妹们总想躲着她,她更愤怒,更委屈,这就是悲情付出者的生命模式。总是付出,又总是委屈,让身边的人又敬又怕,又爱又恨。
前段时间,有位女士咨询我她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妈妈要过生日了,她想着给妈妈过一个祥和的生日,买一个大蛋糕,全家人在一起吃顿饭,但是内心又有些抗拒:从小到大,妈妈对于比她小几岁的妹妹关怀备至体贴有加,总是担心妹妹过不好,把钱物都补贴给了妹妹。而自己一直都在补贴娘家,偏偏自己的需要还总是被父母忽视。她常常感到委屈和不平衡,要是花一笔钱给妈妈买礼物,请客等有些不舒服。另一方面,她又觉得作为女儿,怎么能对妈妈有抱怨呢?怎么可以给为妈妈的生日做些什么呢?
于是,她就陷入了纠结和矛盾中。她找到我,说:“张老师,我发现我的内心怎么是邪恶的?为什么为妈妈做一些事情我内心会有这么多的不情愿?”
我和她探讨了几个点。
第一、孩子到任何年龄对妈妈爱的企盼都是在的。如果得不到妈妈的关爱和温暖,内心都会有失落和委屈。
第二、作为子女,内心可以对父母有抱怨,委屈甚至是怨恨。但是,传统的伦理约束让人不敢暴露对父母的不满和委屈,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爱,温暖和滋养,也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有毒的,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对父母有怨恨。也是正常的。这不是邪恶,是人在委屈时的正常情绪,心怀怨恨并不妨碍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如果不接受这份负面情绪,或者不允许它们的存在,就容易压抑,让负面情绪成为堰塞湖,反而更容易酝酿成一个大的情绪爆发,伤害自己和家人。接受它们的存在才可能化解它们。可以选择一个更加安全的人,安全的时间和地点做负面情绪的清理。
第三、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是单一的,是直线型的关系,不必绕到妹妹那里。妹妹和母亲的关系模式是他们的母女关系,自己和妈妈之间是自己的母女关系,如果自己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妹妹,就让关系变得复杂化,增加了矛盾的产生。所以清理一下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减少付出的感觉,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本来想给妈妈花1000块钱过生日,但是花这个钱感到不舒服,也可以花500块钱,留下500爱自己。这样既尽了孝心,又让自己不至于付出太多而有委屈。
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在妯娌关系建立的初期,她经常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感到很委屈。后来她就寻找了一个平衡点,减少自己的付出感。比如,她嫂子的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她准备了一个大红包。但是考虑到嫂子总是接受,从不付出,她内心很不平衡。给不给侄女红包,内心就有了纠结。首先她认为应该给孩子红包,表达祝福和鼓励。但是给了红包,想到嫂子从来只进不出的个性,内心又很不平衡。她想了想,就把红包钱数减半给了侄女儿,这样,她似乎找到了平衡点,心里没有产生不舒服的情绪。一方面给红包,她表达了对侄女儿考上大学的祝贺和祝福,尽到了自己的心意;而少给了一半儿钱,她又觉得对自己的嫂子进行了一个惩罚。所以她就舒服多了。
在很多悲情付出者的身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不平衡感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减少自己的付出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
减轻付出者的不平衡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清自己付出时的初衷,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对方的行为选择。曾经有个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嫁给了一个学历低于自己男人,丈夫比自己小了六岁,婆婆不太满意,经常找她毛病。她很不平衡地说自己为了婚姻的付出和委屈。婆婆就说一句话她就哑火了。婆婆说:“那是你愿意。”她告诉我说:“对啊,这个婚姻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怎么能让婆婆为我的付出感恩戴德呢?”每个人都要自己为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而不是让别人负责。当自己真正负起责任的时候,抱怨就少多了。
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媳妇。大儿媳妇独善其身,对婆婆选择敬而远之。二儿媳妇对婆婆亲昵有加,总是给婆婆买各种礼物。而婆婆对两个儿媳妇基本上是一视同仁。时间长了,这个二儿媳妇就很不平衡。
有一天因为此事找我咨询,我问她:“你和你嫂子的成长环境一样吗?”她说:“不一样。”
我又问:“你们俩成长环境不一样,对待家里人的方式不同是不是正常的呢?”她说:“那肯定是正常的。”
我继续问:“你对待婆婆的方式是从哪里学到的?”她说:“不应该都是这样的吗?”
我笑了:“亲爱的,既然你的娘家和你嫂子的娘家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你对待婆婆的方式怎么能是唯一正确的呢?”
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哦,我用的是我娘家学到的相处方式,嫂子也用了她娘家学来的相处方式。我不能要求她用我娘家的相处方式对待婆婆呢。”
然后,我们又探讨了她和婆婆的相处方式,问她单纯从婆媳相处来看,对自己和婆婆的相处还满意吗?她想了想,说婆婆比较开明,通情达理,还不错。那就接受这份还不错的婆媳关系吧。至于嫂子和婆婆如何相处,那是她们婆媳间的事情了。
后来她告诉我,自己只关注自己和婆婆的相处,不再看嫂子和婆婆的相处,心里舒服多了。另外,她告诉自己:“如何对待婆婆是自己的选择,不能够期待嫂子和自己一样对待婆婆。”
慢慢地,她在婆家的这种不平衡感就消失了。
这种方法其实也适应于各种关系中的不平衡。当你觉得心理不平衡而委屈时,可以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减少付出;也可以理清关系界限,让关系更简单;还可以去接受每个人不同的行为特点,而不是自恋地认为别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