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国际训练营,我接触到一个孩子,十岁的小姑娘。给大家的印象懂事、文静、体贴,非常善良,课程参与也非常好。但是我观察到一点:这个孩子对于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和需求非常敏感,特别善于观察别人的神情。
比如,当发现别人不高兴的时候,她会立即关切地询问,并及时送上自己的安慰;当发现别人口渴的时候,她会送上一杯水;当听到别人说饿的时候,她会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零食送过去。有时,哪怕是她正在写作业,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也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给别人提供帮助。
如果我不是做家庭教育的,不懂心理学,也许在享受这个孩子的暖心服务时,会夸赞她的懂事和善良,但是我的内心对这个孩子却充满了心疼。因为,一个人过度的懂事、善良,常常是过多地关注到别人的情绪、情感、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当他过多地关注别人的需求时,很容易忽略掉自己情绪情感的需求。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往往会有委屈和过多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很明显,但是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后,她内心产生的委屈,往往会使他成为一个充满抱怨的,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人。
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大姐,她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姐弟五个的成长中,大姐承担了太多家庭的责任。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弟弟妹妹们极尽长姐职责。即使是最小的弟弟成家之后,她还把自己节衣缩食中节省的几十万元给弟弟买房子。可以说,三个妹妹和弟弟都是在她努力拼搏和无私的奉献中成长起来的。但是,这个大姐总是充满委屈,尤其在家庭聚会时,总是抱怨,弄得弟弟妹妹们总想躲着她,成为典型的悲情付出者。
这次遇到这个总是关注别人需求的孩子,我想探究一下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他爸爸打通了电话,提到孩子各种正向积极的表现之后,我问他,作为一个暖心宝宝的爸爸,有没有发现孩子对别人的种种体贴和关照的背后,会有委屈。
这个爸爸稍一思索,说:“哎呀,你提到的这种行为,孩子身上非常非常多。我一向还认为自己的女儿如此善良,如此体贴,是自己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的成功。所以,经常会鼓励孩子照顾别人的情绪,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爸爸提到了一件事情。当几个家庭在一起聚会时,孩子们会在一起玩耍。有几次女儿都哭着到爸爸的身边,说:“爸爸,我都陪着他们先玩儿他们喜欢的游戏了,之后他们却不肯陪我玩我喜欢的游戏。”哭得委屈伤心。而爸爸总是告诉孩子说:“宝贝,你要让着别人,谦让是一种美德。”
等到孩子和小朋友有冲突的时候,爸爸总是提醒自己的女儿退让一步。也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慢慢学会了看别人的脸色,照顾别人的情绪,因为她这样做的时候,爸爸会给她表扬和欣赏。于是,她慢慢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是她内心的委屈却未必得到了化解,即使忽略掉,也会积累到内心深处,等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就会大爆发。
网络上有这么一段话:
当你活成别人的样子时,你就有深深的痛苦,
即使在表面你也许看不到。
于是你也希望别人活成你希望的样子,
这或许让你感到安全。
每个人都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你也如此,我也如此。
而这条路,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允许这个过程,接纳这个过程,就是自由。
是的,现代新的人际模式中,我更推崇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模式,我关注你的情绪,尊重你,让你高兴,我也关注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让自己高兴;我期待你关注我的情绪,尊重我,让我高兴,我也允许你关注你自己的情绪,尊重你自己,让自己愉悦。在这样的模式中,接纳彼此,人的内心才更舒展,才更健康,才都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
所以,请告诉我们的孩子,宝贝,你有权利活出你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爱,仅仅爱别人是不够完整的,自己更值得你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