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对同样剩下来的半杯水,乐观的人会感叹还有半杯,而悲观的人却会感叹只剩半杯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会让人看到完全不同的颜色。
而很多的悲观主义我们都可以看到它背后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影子。绝对化思维会从三个层面对经受的挫折进行加工。
第一个层面是:永久性
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他必然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浪,但是呢,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些风浪可能是阶段性的,对于悲观主义的人来说呢,它就很可能把这种风浪或者是霉运当成一直伴随自己存在的宿命。
就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每天都在抱怨着抱怨着她自己为什么会一直经受这样的事情,就好像她的生命中从未找过一丝光亮。对于这样负能量满满的人,周围的人呢,也会尽可能的想要远离她。
前不久啊,就有一个大三的小师妹来找我聊天,小师妹能力蛮强的,并且在第一份实习工作,就进到了一家不错的知名企业,但是呢,这家企业的加班却比较严重,她实习不到一个月就提出了辞职。
问到辞职的原因,她忿忿得告诉我,自己受不了这家公司一直加班,觉得如果再这样呆下去以后也会和同事们同样每天要上班到很晚,完全没有个人生活,这种工作她是不能接受的。
当我问道到底这家公司是一直加班,还是因为这段时间,因为还是阶段性加班的时候,她顿了一下。说道,可能是这段时间忙着年中促,公司又是做电商,所以难免这几个月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会比较集中一些。然后他又补充道,其实同事们对实习的同学还是挺好的,并没有要求实习的同学每天加班到很晚,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回去了。因为会考虑到大家的安全,但是正式的员工是每天都会加班到凌晨以后,这让她觉得十分恐惧。
绕了一圈,我才发现她其实根本没有和正式的员工一起经历过那种熬夜加班的状态,但是他们的状态却让他产生了恐惧。以至于产生的一个绝对化的思维就是在这家公司就会一直加班一直加班,所以选择了不要再停留在这家公司。在这个案例中,小师妹就是把这种加班的状态做了永久性的延伸。
第二个层面是:普遍性
关于普遍性,其实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前段时间交往到的一个新朋友他参加了非常多的社群,但是对于社群里面的关系交往却十分的木讷,即便社群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积极活跃的分子,她始终觉得自己融不进他们的圈子,虽然知道帮助别人会容易受到喜欢,但是自己的举动却一直很尴尬。
我也是在这个社群里面认识她的,其实我第1次了解到她的时候,还真的是她在群里分享的一本书。当时,我会觉得很有新意,所以去加了她。熟了发现住的很近,以后我们聊开了开始线下见面。有一次聊开了他却跟我坦言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他没有办法从帮助别人这件事情上获得快乐。
当时我非常的惊讶,因为她毕竟还是社群里面做到分享干货的人,可是为什么她会认为自己没有从帮助别人这件事情上获得快乐而是觉得有所负担。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猜测她很可能陷入了绝对化思维,把这件事情普遍化了。
于是在聊天的时候,我开始循序渐进的询问她,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和我说起了童年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在学校的小花坛里,她的朋友想要花坛里的一枝蒲公英,她就帮她去摘,但是很不巧的是被花坛的铁丝网划破了腿,这让他的爸妈很着急,带她打了破伤风,而且因为腿受伤了,将近一周的时间都不能够正常的走路。回学校后她却发现她的这位小伙伴在和老师解释这件事的时候,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她的身上,把自己的责任摘的干干净净。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眼里泛起了泪花。“没有想到,那件事会对我的影响那么大。”时至今日,无法从帮助别人这件事上获得快乐,可见创伤之深。在那一刻,我并不再想和她讲道理,只是心疼得想抱抱她。
正是因为创伤之深,出于自我防御,她会把这个防御性的范围扩大,认为自己做的每一种帮助别人的举动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回馈,所以就彻底否定了帮助别人这个行为,也是让人叹息。
第三个层面是:人格化
提起人格化,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应该是最近看的一本书,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这个故事里十几岁的房思琪被她家楼上衣冠禽兽的语文老师强奸了。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房思琪她居然选择劝慰自己爱上这个老师来让自己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在家人和朋友的眼中会觉得这件事情一旦发生是非常肮脏的,丢脸的。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只有通过说服自己自己和老师之间产生的感情是爱情,才能够让他接受如此不堪的事实,才能够让自己活下去。
明明房思琪是受害者,却将这种创伤人格化化为了自我攻击的利剑。甚至在后来禽兽老师玩腻了房思琪选择甩掉她时,房思琪不能接受事实精神崩溃,最终走向了绝路。
肮脏,不配爱,成为了房思琪贴给自己的标签。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家人和朋友并没有帮助她逃离深渊。反而成为了她坠落深渊的推手。
别想那么「绝对」,那本不是你的枷锁今天的这三个故事可能会让你看起来觉得心情沉重。但这同时也是通过他人来检视自己和检视身边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潜往内心深处之路,并非一条坦途。它可能是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但是,会有光。
别想那么「绝对」,那本不是你的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