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海拼单伪名媛的背后:你奢望的那个阶层真不是“装出来”的!

上海拼单伪名媛的背后:你奢望的那个阶层真不是“装出来”的!

作者: 秦岭樵夫 | 来源:发表于2020-12-10 19:53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在各大网络上吵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拼单伪名媛事件,让人了解了部分人想实现阶层跨越而使用的手段、伎俩,不得不让人咂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一直都有人热衷于干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不属于你的圈层,非得使尽手段拼命往里挤。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难道仅仅只是“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在作祟吗?前几天,偶然听到了一本书,在书中作者,使用了一个词--区分。对于这个词作者是这样定义的:区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仅有经济资本,更有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通过所谓的趣味表现出来,比经济资本更加隐秘地左右着我们的社会地位。

通过作者对区分的定义,我们又了解到了一个词:趣味。那么趣味跟区分有什么关联呢?

区分是趣味的差别。在生活中,所谓的“鄙视链”并非互相攀比金钱的多少:都是二十多一杯的奶茶,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意去喝广告有趣、品牌网红的产品,这里大家比拼的显然不是什么钱包谁的更鼓。另外,所谓看英剧的鄙视美剧,看美剧的鄙视看国产剧,难道是看英剧的比看国产剧的有钱,那就更不是了。这些的背后,还是所谓的“趣味”在作怪。

“趣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如何左右我们的生活的?首先,趣味的重要性:彰显人类审美的活动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更在于我们有文化。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认识多少字,懂得加减乘除,而是人类创造出以绘画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象征,是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富有“灵性”和“创造力”的象征。

“趣味”从何而来呢?趣味不是纯然的天性,而是被后天塑造出来的: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将审美能力推崇为人类灵性或天性,并且在哲学层面,这种灵性与天性不仅是天生的,而且公平地赋予每一个人。但是,作者尖锐地指出,所谓的趣味与审美,跟阶层,尤其是个人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趣味,或者说审美能力,从来不是哲学家所认为的“无功利性”或者纯粹靠个人天赋,而是被家庭与教育这些社会要素塑造出来的。

在生活中,不同社会阶层对“趣味”的反应都有哪些规律呢?

第一,社会阶层越高,其审美趣味,就越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或功能。

曾经网上流传,怎么做一道法式大餐,就是盘子越大越好,食物越小越好。也就是说,一桌子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它们饱腹的功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它的造型、光彩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虽然是调侃,但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发现的规律。作者解释说,中下阶层消费的是功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总是追求性价比,在审美中追求直接的感官愉快,而对上层来说,早已摆脱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因此以非功利的、延迟享乐为荣,甚至,有时候会刻意追求痛苦。这些所谓最高级的趣味,是“不谈用处”的趣味。

第二、趣味有排他性。作者说,对一种趣味的欣赏一定要呈现出对其他趣味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通常表现得不需要理由也没有理由。喜欢芭蕾舞的,基本上对广场舞嗤之以鼻,听古典音乐,贝多芬、巴赫的,不听凤凰传奇。只有排他,才能显出高低来。只有显出高低,才起到了“区分”或者“区隔”的作用。

区分,就是拿趣味为标准,把各个社会阶层分隔开来。趣味是有排他性的,而且各个阶层确实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社会阶层越高,趣味越偏重形式,越抽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海拼单伪名媛的背后:你奢望的那个阶层真不是“装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ir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