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立宪制下的君主,没有了实际权力,却还得维持皇家体面,想省钱也办不到,而皇室财产来源也是不小的问题。毕竟在文明社会,像沙特国王、文莱苏丹那样有权有钱的已是稀有,像泰国国王那样虽无权但是拥有庞大商业资产(听说很多当地大公司想要开张都得给泰王股份),闷声发大财的也是不多见。


日本的皇室财源主要还是靠国家税收。那么问题来了,给得少了皇室过得寒酸,日本也没面子,给得多了社会舆论又会反弹。那么多少合适呢?
网络资料显示,据2009年皇室费决算报告,当年皇室费的预算为70.57亿日元,实际支出了69.67亿日元,结余0.9亿日元。这其中包括了内廷费、宫廷费和皇族费。
内廷费每年是固定的3.24亿日元,算是天皇及太子一家的私房钱,用于包括约占34%的雇佣人费用,占13%的伙食费,18%的衣物服饰费,7%的人情交际费,11%的医疗费等。
宫廷费是对公支出费用,包括皇室居所等国有财产的运营管理,招待国宾的宫中晚餐会,招待有名人士的园游会,皇室的外国、地方访问,及皇室传统的各种仪式费用。
皇族费其实是发给除天皇和皇太子一家的其他皇室成员的费用,皇族费的标准为,亲王及王妃3050万日元、独立生活的亲王妃1525万日元、未成年内亲王305万日元、未成年女王213.5万日元、成年女王640.5万日元。
加上宫内厅和保安厅等用于皇室各项费用,日本财政每年用于皇室的开支已近280亿日元。
由于皇室不用缴税和参加社保,所以一个日本普通家庭年收入得达到7亿日元才能赶上天皇一家的收入水平。不过以日本国力养活皇室也未见的困难,天皇一族本就是神在人间的血脉,神请来了,这点香火钱还是得付的。

日本身为岛国,离大陆尚有一段距离,在海军不发达的古代相对安全了千年,直到碰上了野心勃勃的忽必烈的元军。第一次是在1274年,23000人的元军在日本博多湾登陆,按照元军当时的战力,日本军队可以赶紧立遗嘱,洗好脖子等挨刀了。日本当时毕竟人口少,双方战斗人员加起来能到一千那都是极其罕有的,哪像我们这边坑降卒都得几十万。

日本人真得感谢当地的神地盘意识较强,通过一场暴雨,可能还引发了什么地质灾害,一举没收元军13000人,剩下的人也不要军功章了,赶紧撤了。
第二次更狠,1281年元军派了一个14万人舰队奔向日本,又是被一场暴风雨灭掉13万人。


当时元朝太强大了,连老天也不允许有这么牛X的存在。日本再次得以保全,由此深刻感受到“神风”保佑日本,这就是“二战”时“神风特攻队”的名称由来。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天皇终于尝到了当权者应有的威仪,对待欺压了自己祖祖辈辈,但是又拥立自己有功的武士阶级,他下达了“禁刀令”,也就是在公共场所禁止带刀。没了刀的武士变得不伦不类,渐渐失去了战斗力。

像绯村剑心(《浪客剑心》主角)这么牛的剑客也得躲在胡同里和人“玩”刀,被警察撞到了也得老实。

要说明治天皇“励精图治”的决心是很坚定的,

为了筹备“甲午战争”还自觉削减了宫廷费用,与此同时我们的慈禧老佛爷正张罗修建颐和园为自己60岁祝寿,

所以上行下效,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继而签订《马关条约》也就不奇怪了。

日俄战争时期,明治天皇有一句诗广为流传:“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何风雨乱人间。”既像是混绿林道的,又有抄袭的嫌疑。而且明治明显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是自己主动挑事儿,还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但从文学造诣上说,明治的这句诗可能还比不上骆宾王七岁时的那首《咏鹅》,但是国家在明治治下发展迅猛,避免了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这是文人所远远不及的了。
裕仁天皇把祖父“开拓海外”的国策发扬光大了。他从小就接受“崇武”式教育,对军事极有兴趣,很多正式场合都一身戎装。



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这种服饰偏好才被抛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裕仁发表终战诏书。


注意是“终战”而不是“投降”。天皇再次站在“现人神”的立场,以可怜众生的语气宣布终止战争,这是为了避免“神”向“人”投降的尴尬。
事实上这时候裕仁的心态更接近于地主老财,根据他自己的回忆录所写,他决定投降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进行最终决战,肯定守不住放在热田神宫和伊势神宫的两件神器,而没有了神器,日本的国体也就守不住了。身为一国之君,还是人民如此厚爱的领袖,有如此觉悟,是不是挺吓人的?他真得感谢在敌对阵营中有以麦克阿瑟为首的一批“保皇党”,让他逃脱了审判,所以麦帅在日本说一不二是,俨然太上皇一样哦存在是有原因的,可是谁又能说裕仁在战后那副“肌无力”的样子不是精心伪装的结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