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1.2/26 】李雨霏妈妈:《学习之道》读后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1.2/26 】李雨霏妈妈:《学习之道》读后

作者: 雨霏Maggie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21:31 被阅读40次

    本书的作者是芭芭拉.奥克利,作为工程学教授。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因此热爱文学。进入职场不得不学习大量新鲜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放下工作再回校园,竟然成了工程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开创了最受欢迎的学习课。

    《学习之道》

    本书一共18章,前10章重点介绍了三部分内容:一、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转换;二、构建概念组块;三、克服拖延和形成习惯。文中的理论方法比较抽象,我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干货(本次是书的上半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擅长处理连贯性、赋予逻辑的思考,上一步推导出下一步。“发散模式”更多的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在作者看来,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容易止步不前,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我的理解,就是认识新事物,先从整体入手,多个角度认识,从不同方向出发。比如:优秀老师讲课,往往从整体出发,先提出背景,再通过图像、动画、故事等不同角度,充分调动同学踊跃发言,逐渐引入具体概念,这便是发散模式与专注模式的结合。

    第二部分,构建记忆模块,首先提出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工作记忆是当下正在处理的信息,瞬间的、有意识的,其存量是有限的,只能容下四个模块。而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一旦存入长期记忆,其容量无限大,但需要定期回访更新。作者提出“间隔重复”的概念,“重复”能使工作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一晚上重复20次倒不如每天重复几次,这就是“间隔”的意义。同时提出了“睡眠”的重要性,睡眠状态能够消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我的理解是,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保持“间隔重复”,每天、每周、每一阶段定期重复,从而使“工作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记忆就是构建概念模块的过程。原始信息就好比松散的拼图碎片,而拼好的图像就是经过和理解的信息。搭建组块正是将某个概念整合到思维模型中,类似拼图游戏的过程。在搭建中,需要刻意注意那些最棘手的概念和解题环节。作者提出了两个高效的方法——“回想”和“练习”。“回想”学习材料的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很多,因为“回想”能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获取知识。学习任何新技能,还需要在不同背景下进行大量“练习”,光盯着书页上现成的学习材料,会让人错认为自己已经学会。启发给我的是,当孩子在学习时,多进行“回想”,在解题过程中大量“练习”,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间隔重复”,并通过充足的“睡眠”提高效率。

    第三部分,克服拖延和形成习惯。我们所拖延的都是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如果开始做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所以在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些,最终得到的好处会更多。拖延行为还常常包括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分神,比如削铅笔。分神的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你对完成任务存在紧张感。作者提出“番茄工作法”来分解工作量,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重要的是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作出评价,更放松的沉浸在工作过程中。“心理对照”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进行对比,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法。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无视干扰"。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出现的时候要无视他!置身于干扰最小的环境也是一个好办法,很多学生发现,在他们想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要么是宁静的空间,要么戴一副隔声耳机,对他们都是极为重要的。文中提出“习惯”的形成分成四步骤,有关这方面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有详细阐述,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1.2/26 】李雨霏妈妈:《学习之道》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kj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