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作者: 桂岩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17-09-18 01:21 被阅读11次

许鞍华在电影中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去看这种山雨欲来的战争氛围,零碎,写实,却又带有诗意。就像是借用方姑之口,两次提到的茅盾先生《黄昏》中的那一段话: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

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国难当头,民族大义。

以往同类的电影表现形式总是偏于男性化。战争年代的画面,是气氛云波诡谲的肃杀战场,是敌人凶残暴戾的滴血尖刀,是同胞无辜惨死的累累尸骨,是英雄铁骨柔肠的红樱大刀,是家国摇摇欲坠的生死悲欢。这些画面可以让我们震撼,可以让我们感动,却无法让我们理解。英雄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人们并不理解英雄其实也是普通人。如果告诉你,英雄在与敌人刺刀见红之前也害怕的发抖,在挺身赴险刺杀鬼子高官前也得先拜拜关二爷保佑,在扛着炸药包炸碉堡的时候心里也嘀咕为啥班长不让旁边的张三先去,在给组织送鸡毛信的路上会偷偷溜到路边的瓜田里偷摘一个西瓜……

英雄也是要吃饭的。国难当头面前,柴米油盐与民族大义并不相悖。

这便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一种烟火气。

战争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样的?是满是春意盎然的破败阳台上栽满的花花草草,栽花草的人却在为柴米油盐而担忧;是昏暗的灯光下母女俩围着靠窗的桌子就着半碗米饭配蒸南瓜吃的津津有味,却突然被楼下抓花姑娘的吵闹声吓得魂飞魄散;是婚礼上的娘家人为了要不要省下一把撒来敬天的米的礼节而争吵,酒店老板点着人头分发其实每人只能吃一小块蛋糕的餐具,还不忘叮嘱大家不要偷偷把餐具带走,转眼就是炸弹落下,一切化为尘土……动乱破碎的年代,虽然百姓命贱如蝼蚁,但蝼蚁也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忙碌着,或者忙着生,或者忙着死,忙着在一种微妙与琐碎间,展现自己依然属于人,属于自己的那种市侩精明,圆滑老练。

许鞍华对于这段历史的表现是克制而内敛的。她并没有将这段真实的历史提炼浓缩,以达到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目的,而是巧妙的避开了传统战争电影高潮迭起,剧情起伏动荡的套路,而是把那种山雨欲来的血腥残暴写入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写入到普通百姓的饮食起居中,写入到一段平常的山间行走中。这是她的特点,也是她电影的特点。从《桃姐》到后来的《黄金时代》皆是如此。

从漫天的硝烟气中,看到一丝烟火气,这便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

从剧情来看,电影叙述比较零散,就像是语文课上的一篇散文,看不见高潮迭起,却处处有悲欢离合。周公子饰演的方姑作为故事的主线,将整篇散文串成了一条完整的珍珠项链。

虽然有人会说周公子顶着奔五的年龄依然扮青春,装天真。但说实话,正是周公子的演技把方姑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虽然瘦弱,却意志坚定,虽然有一种语文老师般的“天真”,却自有一股世俗的烟火气的革命战士演绎的令人叹服。这个角色,不找周公子,不找杜心雨,不找秀禾,不找顾晓梦,还能找谁呢?

解救香港的文艺界人士的情节中,当方姑把救出的茅盾和邹韬奋带到船舱时,看到郭涛饰演的茅盾称呼道长为梁先生(其实是扮演梁漱溟)时会心一笑,那种氛围哪里是什么逃亡,分明就是文联的新春茶话会。其中有一个细节,在座的旁边不起眼的地方坐着一个人,当他摘下围巾时,赫然可见脖子上的伤痕,或许是营救在座的某位“文化人”时负的伤,或许甚至是差点丧了命,可是,当吃饭的圆桌从他身旁滚过,游击队招呼大家吃饭时,他却并未起身,后来“文化人”大快朵颐的餐桌上,也未见他的身影,倒是后来分散入海的小船上突然遭遇日军小兵,船中的“文化人”瑟瑟发抖时,他毫不犹豫的掏出了枪,幸亏有惊无险。联想到游击队开会商量时提到,为了保证文化人每天两顿干饭,一两生油的伙食,游击队每人伙食降为七角五分,半两生油,在座诸位并未丝毫不满,确实心领神会的相视一笑。这种笑指的是什么呢?是理当如此?或是无奈?或是苦涩?或许在游击队看来,那些“文化人”都是大知识分子,他们理应得到照顾,理应享受这种两顿干饭一两生油的待遇,就因为,他们有些能写出一些妙笔生花的文章,有些能拍出花团锦簇的电影,而这些文章,游击队们甚至都看不懂,那些电影,他们应该也没有闲钱跑进影院去欣赏。而看看那些饭桌上吃饭的“文化人”们,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也应该是理所当然。联想到这些人日后的命运,或许,在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在这团烟火气中,似乎可以管中窥得一斑。

不知这是我的过度解读还是导演有心之举,好在许鞍华小心的将这点心思藏在细节当中。

剧中的亮点人物,当然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从桃姐到方母,其实二者的身份有很多重叠之处,但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市井女性,方母的演绎中有带了一种特殊的东西。家国情怀,春秋大义,并非是文化人所特有的。即使是一个圆滑精明,市侩狡黠的普通女性身上也同样能够拥有,甚至能拥有的更多——这算不算中国女人的一种特性呢?

其实,还有一个老戏骨的表演,更加令人拍案叫绝。那便是梁家辉。

白发苍苍,说话一颤一颤的,动情时潸然泪下,让人有些揪心。真正的演技并非是青筋暴露,声嘶力竭,相反,细节中所见的,才是真功夫。

70岁的老人,前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如今,香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或许,这才是许鞍华所最终想表达的东西吧。

当剧情的结尾,夜幕笼罩下的远处的群山变成了维多利亚港湾璀璨的灯火时,我突然明白方母所说的“我们以后,和平要靠你们年青人了”。

老年的彬仔落寞的钻进出租车,开始跑车。

正如他所说的,“总要生活嘛,总是要吃饭嘛”。

或许当他在跑车的间歇时,会不会想起当年为了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口气跑四十里山路的那一晚,那时的明月,是否能看到如今的自己的容颜。

香港回归20年了,风雨坎坷,生活却依然在继续。

一如周公子朗诵的那段文中悲壮的笳声,勃仑仑的风声,风中挟着的雷声,在夜的海上,风雨真的要来了,只是不知道,印在当年人脸上的月光,几时又能出现?

我们的时代终归要到来的。

相关文章

  • 中秋佳节这样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每中秋佳节,随口而来的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 明月几时有

    内心狂妄自大,却自卑成性,垂涟他人生活,厌恶自艾自怜的自己,欲改变,却迟迟停滞不前

  • 明月几时有

    潦草至如今,空空如也不知晓,何处去

  •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明月几时有

    周六早晨起床,两杯牛奶,两个荷包蛋,两块奥利奥,一个苹果,简简单单的早餐与小样分享。老公周末都是睡到自然醒的,不去...

  • 明月几时有

    外面的天色是亮了吗?雕着五瓣水莲花的窗楹上微微泛出青白色的光亮,落在深青色的地砖上,竟能反射出一丝微光,有些冰凉。...

  • 明月几时有

    月儿, 明晃晃地挂在天上, 照亮了漆黑的夜晚, 皎洁的月光穿过窗棂, 悄悄地, 潜入我的心田, 它可知我的心事, ...

  • 明月几时有

    母亲在哪,家就在哪!这是真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还很小,母亲在乡下教书,虽然父亲在县城上班,但我们的家就自...

  •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月几时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km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