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700多万听障人士,而专职手语翻译却不足500人。
今天要谈的就是上海第一位全职手语翻译。
作为一名“985学霸”,唐文妍老师在华师大就读的是心理学专业,日语到了二级之后,她也又开始学习手语。
那时候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手语这个“第三外语”在日后成了她所挚爱的本职工作。
那时候莫说上海,全国也没有几个专职手语翻译。
父母心疼女儿,想着她可以找一份不那么操劳的稳定工作,可她还是坚持要做手语翻译。
刚开始接触手语的时候,唐老师也总是掌握不好。
甚至有些听障人士因为她奇怪的手语还以为她是北京人。
这让土生土长的“上海宁”唐老师有些哭笑不得。
这时候唐老师才发现,原来手语也有自己的地域性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
于是,唐老师遵循着语言类学科在实践中学习的真理,开始在上海鲁迅公园学习和使用手语。
她在这里拜师学艺,再加上自己勤学苦练,从文法手语开始学起,攻克自然手语,然后掌握进阶方言。
“谁说聋人群体是不善言谈、沉默的?”
在真正能与听障人士用手语顺畅交流之后,唐老师认识了许多可爱的、有趣的、阳光灿烂的听障人士。
他们并非不愿交流,只是可以交流的圈子很窄,能看懂、听懂他们的人很少。
唐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听障人士的心声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他们可以感受的无声但有形的关爱。
我们就通过纪录片《今天忙啥呢?》来看一看唐老师这一天忙碌充实又意义非凡的工作吧。
早上9点,律师事务所。有两位听障人士在唐老师的帮助下针对自己受骗的事情咨询专业律师。
以往他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心中的着急和困难,而这一次不同了。
因为有了唐老师的手语翻译,他们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难处,与律师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内心的郁结也得以发泄了几分。
上海现在有二十多万听障人士,可手语翻译只有二十多人。
因为这个职业工作量极大,工作时间不稳定,收入也不算太多。
下午1点,东方医院。在这个全国第一家助聋医院,一时间来了许多听障人士。
手语翻译忙不过来了,医院紧急呼叫唐老师增援。
很多听障病人因为无法与医生正常沟通而经常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一位阿姨就通过手语告诉唐老师,他的爱人就是因为在那时没有手语翻译而一直拖着不去医院治疗,最终因为病情恶化而去世的。
如今,助聋门诊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听障人士的就医效率,为他们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和服务,这也是手语翻译最重要的之一。
当然,除了帮助听障人士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咨询问题和就医问题,手语翻译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比如这一次,下午3点,唐老师感到了一场大型动漫展,她要为一场女团演出进行实时手语翻译。
作为一个资深二次元老宅,那些装束华丽、名字怪异的二次元人物可难不倒她。
不过,要对歌舞类表演进行手语翻译,必须做到半演半翻译,中间遇到纯音乐还需要用手的震动和位置变化弄低音中音和高音。
要想让听障人士更真切地体会歌曲的情感氛围、旋律节奏,就需要成为表演的一部分,进入角色,用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感染每一个只能用眼去感受的观众。
结束了漫展上的手语翻译,时间来到晚上6点,唐老师来到上海广播电视台,为新闻播报进行同步手语翻译。
唐老师认为,听障人士应该公平地享有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权利,而这需要更多手语翻译去帮助和鼓励他们,也需要更多人去理解和关怀他们。
他们不是失语者,无声不代表着沉默,他们渴望交流沟通,也渴望更好的生活体验。
唐老师坚信自己将要一辈子从事手语翻译的工作,因为这是她所热爱的,是虽然忙碌但是快乐的事情。
也希望现在越来越智能的科技可以帮助到听障人士,更加准确高效的手语翻译工具和软件也许可以缓解手语翻译人手不足的问题。
可真正能让听障人士感受到社会关爱和公平的,仍旧是无声胜有声,抵达彼此内心的手语交流和真挚共情。
愿每一个无声的内心都能被看见和温暖。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