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点失眠,不知不觉打开简书就想写点什么,或许是灵感来了吧,也或许是一个孤独患者的无病呻吟吧!
看到自己床前看了好几遍的这本《世界是心的倒影》,所以也就以书名写点什么吧!
回想自己经历的种种,到现在也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东西呢?其实每一个人都不是太清楚吧?有的时候,我觉得生活是苦难。有的时候我又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幸福,那么幸福和痛苦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它们只是我自身的一种感觉,如果心中有爱,那么生活永远都是幸福的,如果心中没有爱,那么不管怎么样,生活都是不幸福的。
也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枚果子。如果你放在自己的嘴里,慢慢地去品尝它,用心去感受它,那么它就会有很多滋味,有酸有苦也有甜,当然可能还有涩,但是不管怎样,品尝过各种各样的味道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其实不只是一个人的。如果我们只是想单纯的为了生命而活着,那么无论是几个人生活都会继续。但是两个人的生活总是充满爱意的。这种生活是自由而美好的他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努 力方向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会让两个人变得更加的幸福快乐。两个人之间可以彼此劝告彼此诉说自己的痛苦。这样两个人彼此抵消痛苦,一切就会变得光明而灿烂起来。
如果说,我们丢失了这份美好,迷失了方向,那么一个人的贪婪就会毁掉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一切都会充满仇恨。但是相反的,两个人在一起彼此压抑住一份仇恨而增加一份爱意,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意。生活需要的其实是很少很少的东西,比如说一杯水,哪怕不是很甜,但是解渴。一口饭,哪怕不是热的。一句我爱你,只要是真心的。但是这杯水,希望生活可以让我们爱的人给的。这碗饭也希望是生活让我们爱的人做的,这句我爱你,也一样是我爱的人说的。一个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条平淡无奇的小河,既不美丽,也不狂放。翻不起什么波浪也没有什么好看的鱼,但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小河就会慢慢的变成一条连绵不断的大河,你们慢慢地融合进彼此的生活当中。把对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后来小河变成了海水,波光粼粼,浪花依旧。
人生百年,一曲悲欢,一段梦幻,一声慨叹。人生这趟苦乐年华,多少辛酸苦楚,多少千回百转,多少辗转反侧,多少追云逐梦,颠倒一生,纠缠一生,最后不过一场水月空幻。不必奢求人生的平坦,生活里注定遭遇许多烦恼,甚至可以说烦恼恰恰是生活的主题,它能横跨生活所有的领域。
生活不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世界,而是自己生命的所有活动内容,包括自己每一个念头的起灭,所以说,生活里重要的并不是自己遭遇了什么,而是自己在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遇见。不必希望与生俱来的豁达从容,在生活中去历练一个温暖、善良、平和、朴素的自我,恰恰是这趟生命走过的意义。
生活里没有忘不了的伤痛,多少人生的风尘,也终将被岁月荡涤干净,人生没有平复不了的心情,只有不肯宽阔的心胸。那些对过往的念念不忘,是人生走向幸福的一种背道而驰,人生应该是在放下中的前行,而不是在追忆中的凝滞。
平静地去看待生活的那些坎坷,更多时候困境是一种假象,能困住自己的,往往是自我的那些懦弱和悲观。消沉只能是点到为止的磨砺中的缓冲,而不应该成为困难的放大镜。人生的意义在于凝聚内心阳光积极的力量去活出人生的高度、厚度、宽度和温度。
人生何处无烦恼?生活里总会有迎面而来的烦恼,但是烦恼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去埋怨世界、埋怨他人,它恰恰是一种自我的提醒。既然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内心,那么化解烦恼的方法也就在自我心地的反观和反思,用最快的速度在烦恼里回头,而不是因为一味地埋怨而在烦恼里越走越远。
与其说人生是一场与烦恼的对决,不如说生命是一场自我的较量。生活里需要品味的不是无尽的愁绪,也不是哀哀欲绝的清怨,人生的探索,是如何从穿梭的烦恼中突围,让生命走向辽阔、清明、安然。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与其去探索世界到底有多大,不如思考自己的心到底能有多宽。世界的模样,不过是心中的倒影,世界的美好,来自心中的光明与悲悯。人生可以在烦恼中经过,却不能在烦恼中迷失,活出人生的智慧与沉稳,用一片澄澈宛然的心海,去映照生命里那片皎洁的月光。
我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钻研一下佛学,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主旨。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之所以有欲望,是为了膨胀自我,是认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和可以得到的。而真相却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看淡,对遭遇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不应该执着。
人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从自己的欲求出发,想得到文凭、学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
《金刚经》中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布施就是奉献。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我自己都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奉献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奉献。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奉献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的,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奉献贵在真心和无私,而不是为了沽名吊誉,或谋取钱财。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
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好了,感慨也完了,也不早了,该睡觉了!
晚安,天气渐凉,记得盖好被子哦!
我下面附赠一篇《心经》全文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真的,我觉得没事的时候念念《心经》,抄抄《心经》,能够使心灵清净,在灯红酒绿红尘在自己内心,在灵魂深处寻一方净土,让内心平和,安静,远离世俗,心有净土,灵魂才会有处方。
南无阿弥陀佛!
世界是心的倒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