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7.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图4-53~图4-61②手舟骨支柱
外侧柱的动态特性取决于手舟骨的形状和空间朝向位置。
在外侧观(图4-53)中,手舟骨呈豆形,其近端与桡骨远端凹陷的关节面相对应,其远端的结节和小多角骨和大多角骨相对应。它位于小多角骨和头状骨的前面,是拇指朝手掌平面前方运动时的前始发点。手舟骨倾斜的插在桡骨和大多角骨之间,其倾斜度取决于其形态。手舟骨的形态呈多样化,可以呈“平躺凹陷形”(图4-53)或者“座椅弯曲形”(图4-54),或者是“垂直竖立形”(图4-55)。而“平躺凹陷形”的手舟骨是最常见的形态,这将在图中表现出来。
因为手舟骨较长,它有一个长的直径和短的直径(图4-56),所以它和桡骨关节面以及大多角骨近表面的接触是随着手舟骨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这也再次表明两骨之间的有效距离是会发生动态变化的。
在腕关节处于中立位(图4-57)时,该有效距离最大。手舟骨和桡骨的远端表面在a和a'处接触,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近表面中心在b和g处接触。前韧带如桡骨-手舟骨韧带(浅绿色)和手舟骨-大多角骨韧带(深绿色),处于正常位置(既没有拉紧也没有松弛)。
在腕关节伸展过程中(图4-58),因为手舟骨上升和大多角骨向后移动,有效距离会减小。桡骨关节表面和手舟骨在c和c'处接触,而大多角骨和手舟骨在d和g处接触。桡骨上的接触点c'在前方,同时手舟骨远端表面的接触点d'在后方。前韧带拉紧并限制这些动作。
在腕关节屈曲过程中(图4-59),桡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距离也是减小的,而且比伸展过程减小的更多。手舟骨完全平躺,大多角骨向近侧端滑动。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在桡骨和手舟骨关节面上移动的接触点(e、e'、f 和 g)(图4-60)如下:
——在桡侧腕关节,伸展过程接触点c'在中立位接触点a'前方,并且2个接触点都在屈曲过程接触点e'的前方。
——在舟骨近侧关节表面,屈曲过程接触点e在前方,伸展过程接触点c在后方,而中立位接触点a位于两者之间。在手舟骨的远端关节表面,接触点有相似的相对位置,即在屈曲过程中,f位于前方;在伸展过程中,d位于后方,而中间位接触点b位于两者之间。在腕关节发生病理改变时,手舟骨的“躺倒”会对桡骨远端关节表面的后部分(a'和e')产生异常压力,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的骨关节炎和月骨周围的异常(后文会详细描述)。
2.手舟骨的有效直径ab、cd和ef,分别与中立位(ab)、伸展位(cd)和屈曲位(ef)相对应,它们之间近似于互相平行或等长,即手舟骨的有效直径在伸展位(cd)和屈曲位(ef)近似于互相平行,中立位(ab)和屈曲位(ef)则近似于等长,而伸展位(cd)稍短些。所以,手舟骨的向前倾斜会使桡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有效距离减小。
3.大多角骨相对于桡骨的运动(图4-61):在中立位、屈曲位和伸展位,大多角骨位于和桡骨远端表面同心的圆弧内,同时大多角骨也围绕其进行转动,转动角度等同于从F到E的圆弧角度。因此,大多角骨的近端表面一致指向圆弧中心C。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大多角骨和手舟骨的共同运动,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手舟骨的独立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