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职场反映在网络上就是一篇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职场网文。无可厚非,生活圈子就是一张网。现实里不能说的话在网络上自然就是心灵的映射。
臧否人物也是每个人内心不可或缺的。生活报我以什么,我便回应以网文。谁的内心还没有个三两三?
无事尚且生非,职场也是名利场,又怎可无事!看网文,看职场,有时候会引得哈哈一笑,也会引得会心一笑。
问题是有时候沾着大葱翻开文学的酱缸,就不自觉越界了。
比如红楼梦。
抛开其文学作品这一特殊性。用现代思维、职场套路去看那群活在虚拟、活在艺术、高度凝练,极富个性的人物,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思议的。
偏偏是这书啊,真读进去的少,道听途说的多。有目的翻检摘阅的多,真喜欢系统体味的少。
于是似马非马的解读有市场,架空文本情景大放厥词的解读受欢迎,以红楼批注职场的显精辟,乖张背离传统的有点赞。
把红楼读成职场大全,读成厚黑,无可厚非。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是阅读的真相。
问题是咱得从原著读出来,而不是道听途说,不是从评论读出来。不能让孩子把红楼当成了符号,而不是书,得让他读进书里。
总之,口中留德,笔下留情,尊重点名著,尊重点文化。不是什么都可以市侩,都可以圆滑,都可浮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