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点开朋友圈,未经刻意选择,脑海里常会泛出这样一些脸谱:
他极力睁着醺红的眼眶,烟酒气扑面而来,说:久仰大名,我记得应该在某次一起吃过饭了,让我想想……啊……哪里呢?等下加个微信,反正都是兄弟,干!然后,我真的记住了他,又真的再次见到他,他又真的重复了上面的话。
一直知道有他(她)存在,且熟悉他(她)的头像或昵称。不好主动去接触。突然有一天,叮咚,收到他(她)发来的好友请求——小惊喜,同意并且认真备注姓名。一个小时后,对方第一句问候是:请问你(您)是哪位?我好备注一下。
他一脸真诚,热情如火。你的每一条动态都有他的点赞,特别令人感动。你不得不特别关注一下他的网络生活点滴,细细体味他的心情或得失。偶尔碰在一起聊天,你会刻意地提及一下他的私生活,以表关心。为了回馈,他也关心了一句:咦,兄弟最近在忙些什么?
群里闻名,聚会见面,相谈甚欢,闻名不如见面,自信可以主动加个好友再叙仰慕之情。以防万一,备注中表明身份,轻松一点——啾唧(咦,好像不会发声)。然而,他至今没有回音,我的请求应该是早已过期。
还是群里闻名,还是聚会见面,相谈甚欢,闻名不如见面,还是自信可以主动加个好友再叙仰慕之情。对方通过,问候如常:有空多交流。有那么两回,真的想交流了,措辞客客气气且并没把自己不当外人——石沉大海,连个表情都没收到(也没有红色“!”号显示)。我与他的交,就此流产。
本来很熟悉的人,知根知底,没有微信的时代就相处很融洽,互加微友后却从来不互动(当然,有事也偶尔打电话)。其实,从某种情怀上讲,我更愿意了解这些人的近况。忍不住专门拜谒一下他的朋友圈,结果很可能获个“最佳自作多情奖”——冷冰冰的一条横线,鼓励奖也许是“三天可见”,最次则是“未启用朋友圈”,算个安慰奖。
……
感动毕竟多于困惑,不然朋友圈的寿命也不可能这么长。有人选择沉默,却能永葆金的色泽;有人选择屏蔽,又难免牵挂回翻(许有好奇的成分);有人直接拒绝登录,无奈迫于工作需求;也有人太忙,了无牵挂,见子打子,皆无所谓;有的人明明很忙,却能对另一些人从不错过;更多的人是太闲,那是另一种无所谓。
脑洞太开,该拿什么来补补呢?一碗鸡汤吧。有人说朋友圈里是缺什么就秀什么;有人说是看的人缺什么就觉得人家秀什么;也有一种说法,爱发朋友圈的人坦荡无伪,态度真实而阳光;更普遍的说法是记录生活或刷存在感……我觉得吧,都不怎么客观,发朋友圈只是发朋友圈,无关道德无关境界(只要不违法),只关乎心情和爱好,当然还关乎时间的宽紧和生活的态度。不必太在意别人屏蔽或删除了你,你也不用为自己屏蔽或删除别人而感到惭愧。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互相屏蔽和删除的世界,譬如善良可以屏蔽邪恶,时间可以删除痛苦,反之亦是。又如朝露会被阳光删除,花朵会被冬天删除,毛毛虫的可怖被蝴蝶的翅膀屏蔽,爱被恨屏蔽。惟有一点最要紧,别弄丢了网络之外的身边人。
题外话:肯定不宜发送太频繁,不管微信群还是朋友圈。群,不言而喻。朋友圈也是每个人亲友团专属的公共场所。你不可独霸,这和霸座没区别!虫亦诫己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