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笔记
《成长中的小故事》:我不想让孩子和差生交往:潜台词里的不信任
几乎所有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都伴随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问题。
虽然父母都愿意相信孩子,但是在潜意识层面,父母很容易表现出对孩子的种种不信任。
比如网友们经常调侃的一个现象,“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天气降温时,孩子觉得不冷,没必要穿秋裤,但妈妈以“怕孩子着凉”为理由坚持要让孩子穿秋裤。
这种“不信任”,不是说父母真的不相信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判断冷暖的能力,而是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被孩子解读为不信任。也可以说,这种“不信任”的本质,是父母自身缺少安全感的对外投射。
孩子如果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真正的信任,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认同父母的怀疑,进而自我怀疑,变得胆小怯懦、缺少自信,另一方面又会感觉到羞辱和愤怒,由此滋生逆反和对抗。
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越小的孩子,理性思维越少,直觉和感受越丰富。
所以,父母真正的意思会被孩子准确的捕捉,如果父母自身缺少安全感,孩子就会接收到这种恐惧的负能量。
事实上,外界环境当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家庭环境才是影响一个孩子核心人格的关键。就像一棵在肥沃土壤里长成的参天大树,虽然外面的大风会摇落它的枝叶,但是它却不会被风吹歪,由于它的根系扎实,自我修复能力也一定很强。
家长能获知孩子要和同学一起吃自助餐,而且其中两个男生成绩不好的信息,说明孩子非常信任家长。面对孩子的信任,家长不应该因为掌握了“情报”就禁止孩子参加活动,如果家长这样滥用孩子的信任,那么孩子下一次就很难再相信家长了。
孩子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他的心理需要。
所以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读懂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甚至是限制。
很多不良的亲子关系,都是因为家长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只是把自己认 为正确的道理强行灌输给孩子,从而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家长如果不让孩子去参加这个聚会,无论给出的理由多么委婉,本质上都是在向孩子传递“我担心你,不相信你”的信号,这种信号会让孩子感觉到委屈和被控制,很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导致事情的结果与家长的期待背道而驰。
相信孩子并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家长是品行端正的人,那么孩子也很难长歪,他们也许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和人品不端的孩子初步接触,但是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然后远离他们。
家长悲悯,孩子才会慈悲;家长公正,孩子才会平等。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家长通过这样的潜
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孩子的人格。
如果家长确实无法应对自身的焦虑和恐惧,十分担心孩子和“差生”交往会受到影响,那又该怎么办呢?
第一,家长可以先从意识上对“自我的投射”和“现实的危险”做出区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往往源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
第二,尽可能多的了解情况,不妄下判断。
实际上,孩子的行为有很多“可能性”,不一定是家长担心的最坏情况。所以家长可以更详细地向孩子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沟通。
第三,家长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的忧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是不要强制孩子执行。
家长应该尽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包括忧虑、担心。
家长越真诚,孩子越容易沟通。
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有些家长把真诚当成了手段,虽然看上去在掏心掏肺,但本质上还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希望孩子能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
二是孩子需要的是交流而不是说教。有一些家长特别热衷于说教,有时是想与孩子好好地交流和沟通,但是说着说着就变了味儿,变成在指责孩子的过错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信任孩子,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中间的偏差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家长,不断地向孩子投注“我相信你”“你有自然向上发展的天性”“你不需要被我管控就能很好地自我管理”的信号,也有一些家长,不断传递着相反的信号。天长日久,结果会大相径庭。
播下爱的种子,会收获内心丰盈的孩子;播下信任的种子,会收获人格自律的孩子;播下引领的种子,会收获容易沟通的孩子。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家长水平的最好标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