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要讲的故事是真实的,没有一处细节虚构,写实到近乎荒诞。因其真实,读起来可能有点压抑。原本想以旁观者的姿态、口吻来叙述,但因为故事的主角是我妈,所以无法保持客观,索性就感性一回,巨细靡遗记录下来。
继续写第二篇的时候,我不确定这则故事什么时候能完结。理论上讲,在妈妈的病治愈之前,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因此是写不完的。实际上,精神科医生也屡次告诉我,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年纪越大,越难治愈,基本上只能用药物控制稳定,尽可能减少住院次数。
摘自简书付费连载《母亲一点点找回她自己》
《母亲一点点找回她自己》的连载已经更新至第20篇。写到这,有点卡壳了。Please hang in there~ 版权经纪“欣之助”安慰我,卡壳是常态,撑下去。欣之助对我文笔的信任比我自己还要自信。
为什么会卡壳呢?因为受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影响,我发现自己没办法营造充满矛盾冲突的剧情,写这部连载的初衷,是真实地记录母亲的疾病,以及我陪伴她的过程,即流水账。由于长期与母亲缺乏坦诚的交流,所以要想捕捉到母亲内心不平静的一刻,基本只能靠守株待兔。显然,这种做法不可取,起码它会将写作时间拖得很长,读者可没耐心等待漫长的更新。况且跌宕起伏的心境,意味着危险。我宁可这部作品永远完成不了,也不想母亲不停地经历狂躁抑郁的心境循环。
另一种做法,自编自导自演,预先安排好一个剧本,让母亲参与配合演出。比如,我寸步不离跟着母亲记录她的一天,陪她外出玩,与她来场半小时交谈等。这种做法又有问题,我没有创作小说的经验,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虚假、肤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作为主演的母亲,她是个有独立思想,同时思想有点固化的中老年女人,乖乖地配合演出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人物摆脱剧本控制。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失去真实,这部作品就失去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的基本条件。
《母亲一点点找回她自己》不是只写给我自己和母亲看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负责监护“双向情感障碍”病人的家属,还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本人能看到这部作品。也许单单列举我的母亲的例子是不够的。太过向内求索,容易使得写出来的东西非常个人化、琐碎;需要向外张望,才能发现新的视角。双向情感障碍的标准定义,患此病症的人数数据,作为病人及家属对于这个病需要知道哪些知识以便自救……母亲患这病已经二十多年,我意识到母亲有病也快八年,但对于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仍旧回答不上来,这难道不荒谬吗?
于是 ,我决定一边坚持更新,一边阅读些相关书籍。更文速度可能会放缓,原先周更,现在可能会改成半月更。日前,我已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这是个不好的消息,但它能带来新的视角。以下是我打算读的书单: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美】kay Redfield Jamison / 聂晶 译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美】kay Redfield Jamison / 钱莉华 译
《双向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美】Miklowitz, D . J. / 陈幼堂 译
《 躁郁症治疗手册》【美】Torrey,M.D. Knable,D.O 合著 / 陈晓莉 译
读这些书,抱着的目的不是大段摘抄书中的内容,借以迅速增加连载字数。也不是为了冒充心理专家来写一本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救指南之类的书,不是专业人士,写出来的东西会漏洞百出,而且有抄袭的风险。读这些书,是为了对双向情感障碍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有了认识后,再将新发现的东西进行实验,嵌入进连载正文里,扩充书中的知识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