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真正的高贵》
以挖掘人性见长的毛姆,在当时文学圈子实属异类。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位非常吸引眼球的存在。他在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究达到了一种极致乃至近乎变态的地步。在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个性独特,与世俗常理背道而驰。虽从大众心理来看,高大上的主角更容易被接受,但是毛姆偏不认此理,另辟蹊径,从人性出发,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的斯特里克兰德,《面纱》中沃尔特,《刀锋》中的拉里,以及这部《人性的枷锁》中的菲利普。
《人性的枷锁》这部作品出版于1915年,主要讲述了菲利普从9岁到30岁的人生之路。其实此书也算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年幼时父母双亡,被伯父收养,上学后立志成为牧师,后又改变主意先后去德国学语言,伦敦学会计,巴黎学艺术,最后还是子承父业,回到伦敦学医。获得医师资格后,娶得贤妻,过上了幸福平淡的生活。
毛姆书中的菲利普在毛姆笔下是一个身患残疾、自卑敏感、自尊偏执的人物,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毛姆性格的一种投射。毛姆年幼时父母双亡,不得不被寄养在亲戚家,自幼口吃,外貌不佳,后来辗转求学,多次换行业,最后才成为医生。与书中的菲利普有一定重合之处。
毛姆把自己多年的诸多经历以及身边人的遭遇安插到了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让我们看到菲利普人生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他的成长和蜕变。在一次次灵与肉的考验、理性和感性的挣扎中,菲利普逐渐突破了宗教、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束缚,逐渐认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我们可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下菲利普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宗教
父母相继去世后,菲利普被寄养在伯父家。伯父凯利是当地教区的专职牧师,而伯母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菲利普自然也不少了被宗教思想浸染。伯父伯母经常让他看一些宗教的画册、书籍等,这些都对年少的菲利普的信仰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便以成为牧师为志向。后来被送到了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教会学校——坎特伯雷皇家公学读书。
但在那里菲利普却是受尽同学们的嘲笑和侮辱,让他疑惑为何人性如此之恶劣,而命运对自己又如此不公。年少的他一直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又要遭受同学的欺辱,使他倍感痛苦,企图从宗教中寻找解脱之道。于是发奋读书,积极参加读经会,对宗教的日益狂热。当伯父告诉他上帝可以移山填海时,他就每天睡觉之前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治好自己的瘸腿,但毫无作用。伯父又告诉他,不灵验是因为心不够诚。菲利普感觉被上帝耍了。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我们并不是靠沉思冥想或凭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获得我们的宗教信仰,而是由外来权威和命令强加的。”菲利普宗教信仰正是来源于外力的施加,而不是发自本心的信仰。所以当他静下心来反思时,才发现宗教和现实竟然如此脱节。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既荒诞也无意义。他所看到的关于宗教的一切,除了虚伪还是虚伪。
比如凯利伯父,表面上满口仁慈道德,但私底下却是相当冷漠自私,古板守旧。当在车站接菲利普过来时,明知他腿瘸也要走着回家;当没钱支持两个人度假时,他就一个人前往。又比如上学时,同学对他的嘲讽欺辱,老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都与教义倡导的“慈爱”大相径庭。这种人前人后两副模样的嘴脸,让菲利普他对宗教观感极差,直至最后决裂。
宗教的幻灭是菲利普摆脱的第一个枷锁,也是他从幻想回归现实的重要转折点。当菲利普在海德堡跟海沃德和维克斯的畅谈,他们的一席话让他彻底摆脱了对宗教的束缚,开始寻找新的人生方向。既然“宇宙中并不存在一种父母般的慈爱力量,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结局”,那我们每个人注定要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信仰。
爱情
失去宗教作为支撑后,菲利普开始向爱情寻求安慰。当他上学期间放假回家时,与年龄大她一轮的威尔金森小姐初尝禁果,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因为菲利普并不爱她,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情欲催使下做出的感性反应。当需要她时,觉得她很魅力动人;不需要她时,就觉得她丑陋不堪。这时菲利普的确是个薄情寡义的渣男。在欲望面前,抛弃了道德束缚。正如塞万提斯所言:“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欲念消退,所谓爱情也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无量的。”
不过一报还一报。当菲利普在伦敦学医时,遇到了餐厅的接待员米尔德里德。米尔德里德的忽视和打击,深深刺痛着菲利普的自尊心,于是越发想要还击,但没想到越陷越深,直至把自己逼至变态之境。米尔德里德根本不爱他,但是他却卑躬屈膝地像条狗,任凭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花费钱财讨她欢心。发展到后来甚至出钱让她和给自己戴绿帽的朋友出去潇洒。这种扭曲病态的情欲,以近乎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把菲利普推向深渊的边缘。
当人一旦丧失自我,很容易被别人操控。在这段感情中,菲利普的自尊和自卑一直折磨着他,自尊让他恨,自卑让他爱,就这样来回折磨,把他所有的激情都耗费殆尽。这时的菲利普,比起爱情的渴望,更多可能是对欲望的追求。他沉迷于单恋中的自己,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动。从天堂到地狱,又从地狱到天堂。米尔德里德对他的忽远忽近,让他生出了一种虐恋的快感。
不过幸好,米尔德里德和格尔菲斯的出走反而让菲利普有了自我反省的空间。当理智重新占据主动权时,他开始反思之前的所作所为。而萨丽充满母性的爱,深深抚慰着菲利普破败不堪的灵魂。这种温暖,让菲利普摆脱情欲的枷锁,意识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这份爱情的内涵,正是尊重、理解和感恩。
人生意义
在海德堡求学期间,跟海沃德和维克斯的一番闲聊,让他彻底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思索人生的方向。因为之前是把成为牧师作为目标,放弃这个念头之后,菲利普感到前途迷茫,对于自己何去何从一筹莫展。精神世界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后来便听从伯父的安排去学习会计。但是学满一年后,深感无趣,便去学画画。又觉得顶多只是个二流作家,于是放弃,又去学医。
菲利普如此三番五次地更换自己的行业,必定被旁人所不能理解。但对他而言,要是内心不得自由,那工作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折磨。当学习会计时,对数字的不敏感,与同事的相处,都让他感到窒息。当做着一份没有认同感、毫无生趣的工作时,人心只会越来越疲乏。更何况对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缺爱的菲利普而言?
当开始学习绘画后,当见识过优秀的作品后,菲利普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条靠天赋吃饭的路子。他几乎都能看见这条路上自己所能走到的尽头。既然没有天赋,又何必浪费时光?及时止损,才是明智的选择。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医生这个职业。当伯父嘲笑他回到原点时,但菲利普深知自己的心境、阅历和人生感悟,已今非昔比。
菲利普对于自己人生方向的探索,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人总是生于混沌,走向清明。在寻找自己职业方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所在,而最终得到的答案,也不是人尽相同。菲利普在经过一遍遍艰难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正如结尾所言:“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毛姆借菲利普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的平淡和惬意,就是一种沉稳而充实的幸福。这种幸福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意义?
总结
毛姆用他简洁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菲利普曲折起伏的前半生: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甚至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但依然挺过了难关,寻得了人生的意义所在,最后迎来了幸福圆满的结局。不得不承认故事讲得相当之好。虽然我们会为菲利普的痛苦而忧虑、幸福而高兴,但书中毛姆对于宗教、爱情、友情、事业、人生的诸多思考都极具价值。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美好的结尾很能取悦于读者,但这却不是毛姆想要的。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在小说发表之后也未止步。一直到在1943年出版的《刀锋》中,毛姆借助东方印度文化,给自己寻了一个内心安宁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