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月27日18时10分许,在米脂县第三中学校门外巷道内发生了一起砍杀学生案件:一名男子手持匕首肆意屠杀,导致19名学生(14女5男)受伤。
一名米脂县公安局内部人士对新闻记者称,事发地在米脂县第三中学门口不远的下坡位置,一名男子冲出来,挥刀砍向放学后的学生,“男生跑得快,所以被砍的多为女生。”
截至4月27日23时,死亡学生人数已上升为9人(7女2男),其余10名伤者正在全力救治中。
犯罪嫌疑人于案发后已被警方控制。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赵泽伟,男,汉族,1990年1月20日生,户籍系米脂县城郊镇赵家山村人。
经初步审讯,嫌疑人曾在米脂县第三中学读书,后辍学。自称其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今持匕首杀人,即是他报复学校,报复社会的行为。
这是一起由校园恃强凌弱伤害而引发的“反社会型人格”形成的典型案例。该案件在网络上传播开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随着校园恃强凌弱现象层出不穷地发生,这也给“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和隐患。
二
校园恃强凌弱行为对孩子显性的伤害可以是肢体上的、言语上的、财物上的或是情感上的,是拥有更大的力量或群体支持的一方,在向相对弱势的一方找茬时发生的。
但这种行为对孩子隐性的伤害主要是在心理上,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往往会被大人们所忽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它对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是终生性的。
校园恃强凌弱行为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发生在互联网上,它就像一颗“毒瘤”,正在校园里不断地滋生漫延。
不要以为它离你的孩子很远,其实在现实的校园里,它每天都在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发生,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老师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米脂砍杀学生事件:我们该如何杜绝校园恃强凌弱引发的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前几天网上报道了一个17岁的小敏姑娘,最近在学校里被同寝室女生带人群殴的事件。
起因是小敏晚上睡觉打呼噜,让大家没法休息。
据其室友说,她们之所以对小敏动手,是因为小敏当晚又在打呼噜,她们叫不醒小敏,也没法睡觉,觉得小敏只管自己舒服不管他人死活,越想越气,于是就跑到隔壁找了6个帮手,回来一起殴打小敏“出气”。
另外,小敏平时有口头禅,经常喜欢把“滚”挂在嘴边,这也让她们觉得很不舒服,所以也成为她们教训小敏的原因之一。
8个女生打了约十几分钟才住手,分头散去。
事发后,小敏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老师或父母,她的家人还是第二天给她打电话时,才从其他同学那里听说了小敏被打的消息。
小敏的家人本打算当天报警的,但学校劝他们,先协商好赔偿问题,并保证会严惩几个打人的学生。
当天,经学校调解,打人的8个女生每人先赔偿了小敏5000元的医疗费。
然而,小敏爸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和复杂,小敏耳膜穿孔的孔径太大,必须做手术修复。
而且她的创伤后遗症也很严重,被接回老家治疗后,整天把自己蒙在被子里,从早睡到晚,还常常因为噩梦惊醒哭泣。
更让小敏爸妈气愤的是,8个打人孩子的家长,只有一个来道了歉,其他的连电话都没有打过。
小敏父母已报警,警方也已经立案。
三
米脂砍杀学生事件:我们该如何杜绝校园恃强凌弱引发的反社会型人格形成长期受到严重欺凌的孩子,通常容易有两个极端的表现:要么会自杀;要么会携带“武器”到学校杀害同学和老师,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所以,当孩子要求你的帮助或是学校的帮助来处理歧视、暴力、色情短信、网络暴力或其他安全问题时,他们必须得到非常认真的对待。
就算孩子们不寻求帮助,大人们也要随时对恃强凌弱和攻击行为保持警惕,必要时要及时介入此类问题。
对于恃强凌弱的问题,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那些集体参与的方法。
比如班会、家长会、家委会,以及家庭会议等,都是讨论所发生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澄清后果的理想场所。
然而要想更有效地杜绝校园恃强凌弱行为的发生,就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教育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去发挥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把“育人”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减少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系统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
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它的成功与否,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时对孩子产生影响。
社会教育是最广泛的教育,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检验。它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块,这需要国家引起足够重视。
毕竟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数十年都在社会上生存,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没有符合建设终身教育体制的要求,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这三者的“协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来说,这三种教育割裂的现象非常严重。
只有这三种教育有效地交织在一起,才能造就一个完整的孩子。而这三种教育的重叠度就是这个孩子所具备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者重合度越高,孩子的“三观”就越稳定。
“三观”健康、稳定的孩子是不会想着要去欺侮人,也不会成为别人欺侮的对象,他们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核心。
只有不断地培养出更多“三观”健康、稳定的孩子,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校园恃强凌弱现象才有可能减少,甚至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