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裔儿童学习中文,家长和教师们都会把“古诗词”作为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从家长角度看,是为了学习中文传统文化,欣赏古典诗词之艺术,继承东方思想精神;从老师角度看,是为了培养中文语感,增加词汇量,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文。
但是,孩子呢?有谁真正关心孩子的想法?替孩子问一问“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古诗词,千好万好,可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不愿意主动了解它、亲近它;而只是作为任务,死记硬背,那么,不如不学。
《小枇杷》杂志有篇文章:《诗人为什么能写诗?》我认为非常适合给孩子读一读。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经典诗词,即使历经千百年,其中也无非是平常人的情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如何把平常生活变成诗?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再去读诗,就更能体会古诗词里的意义。
上课时,我从《声律启蒙》里选了一段: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这是为了引出精读书目《家燕》,恰好里面提到“燕舞”。讲读《声律启蒙》一带而过,因为学生正在学《马立平中文》课本里有“小猫钓鱼”,我只提示到“渔父”就是钓鱼的老翁。
其实,“渔父”的诗歌意象可以溯源《楚辞》,唐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甚者联想到《射雕英雄传》里的“渔樵耕读”。不过,这些要等到以后再慢慢讲了。
学生又自己看到“牧童”,说道:以前妈妈教我读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读古诗词,最要紧的是“深入浅出”。必须符合孩子本身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经历相关联,才能学得牢靠。
因此,我没有按照《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去讲。一上来,我先是讲了“古诗今译”,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现代诗、儿童诗,孩子们都喜欢学;因为句子短小、朗朗上口,朗读和识字都很省力。学了两首“古诗今译”,我才拿出古诗原文:
张老师中文“读书营”5/27主题:诗人为什么能写诗?学生一看,简直是喜出望外了:哇!这个句子更短、识字更简单!
这要感谢汉字本身的特点。古诗凝练,字的含义却丰富。
为什么我要设计先读“今译”再学古诗?因为“认字”不等于会读诗,只有字里行间的意思讲读明白了,才算是真正领悟到古诗的含义。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对了方法,古诗词,不难教,也不难学。
最后,用一首儿童歌曲做结尾: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