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有种觉得人生不过如此的感觉,城里的人想往外逃,城外的人想往里挤!誓死方休!
书里对人性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腻和立体,不得不联想这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历?!也许方鸿渐也有钱老的影子?!后来看了杨降先生对其写的后序,了解到书中的人物确实是来源于生活,只不过对其添油加醋,整装冠戴而形成了!
杨降先生真的是聪慧且温婉的女子!看完《围城》就迫不及待的想看杨降先生的《我们仨》,真真被我们仨的相处模式深深吸引,看文发现这三个人是彼此的爸爸妈妈,是彼此的儿子女儿,他们的每一天都很有趣,很有爱!酸甜苦辣都很美好!
正如杨降先生描述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看杨绛先生描写女儿圆圆,圆圆一口一口爸爸妈妈的叫着,让我以为圆圆年纪尚小,可曾想圆圆亦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果然只要爸爸妈妈健在,无论何时,我们就永远都是孩子!我们仨真的太可爱了!三个老人,他们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却透露着,简单纯粹的童趣,和儿时没差别,他们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偎,彼此牵绊又各自自由,我们仨用爱维护着彼此的童真!太难得了!
后期钱老和圆圆住在不同的医院,杨降先生两边来回的跑,父女思恋互通书信,母女思恋互通电话!钱老担心圆圆生病不好好休息,给其写信到:
一身而三任,
此事古未有,
暂充两头蛇,
莫作三头狗,
不从父母诫,
夫言当听受。
若还执己见,
大棒叩汝首。
“啊哟痛煞哉,
要逃无处走。”
这一家子真的太有爱了!
圆圆病重,依旧心心念念的想着写《我们仨》,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出是病危,依旧流露出一种轻快俏皮!
难怪杨降先生说: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文本看到最后,真是让人如鲠在喉,不敢想象杨降先生是如何独自承受了!挚爱都离去,诺大的世界只剩自己孤身站立!那该是何等的孤独啊!无论坐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字一句皆是倒影,皆是回忆!能看不能触!太伤怀了!幸而我们仨都热爱文字!幸而杨绛先生还有笔杆!手不能触的,笔尖可以!
不得不感叹人这一生,其实挺短暂了,有时候短暂到只剩下忙了,忙到静不下来生活,忙到犹如瞎子看不见!
看《围城》觉得生活一地鸡毛!后来看完《我们仨》发现其实鸡毛的不是生活,鸡毛的是人!两个有趣又有爱的人在一起,再鸡毛的生活也能让其开出花儿来!
我想人生大概率也是围城,生而为人,身处围城,你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为何!我想只有满足需求的人生,你才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围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