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视剧影视综艺评论
《红色》:一部非典型抗日神剧

《红色》:一部非典型抗日神剧

作者: 夜小紫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09:24 被阅读97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日剧”成了典型的贬义词。在影视剧领域,观众与专业评论者的口味、旨趣往往不一,往往容易形成意见上的龃龉。但在如何看待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话题上,双方却难得地达成了共识,不约而同地在“抗日剧”中间加上了一个“神”字。这个“神”也亦不复原始的意义,在此处同“奇葩”一个待遇,用来指那种匪夷所思到让人尴尬的事物。

易言之,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繁荣,超越空间、时间的评价体系日渐落成,传统的主旋律作品越来越感到水土不服。浓烈的说教风无法迎合时代,反而越来越沦为被解构的对象,被年轻一代用以嘲弄权威与表达不满;而更严重的问题也在于,整个行业的审美缺失,对叙事技法的漠视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一部电视剧除了“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样令人咂舌的、违背常识的不正常表达为人“津津乐道”,几乎没有立得住的情节逻辑,更不必说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整个领域主动或被动“污名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非典型的“抗日神剧”《红色》逆势而上,达成了豆瓣评分9.2的超高评分,目前雄踞国产电视剧排行榜15名的位置。这个成绩令人惊叹,也不禁令人思考,抗日影视剧难道就真的只能破罐子破摔了?

1. 浅与深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正如一座冰山,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的自我也只能被观察到一小部分,即我们的行为。而在显而易见的行为之下,还有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一系列更为深层的东西,这些内在的构建,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理论,或许能帮助我们解读,为何有的影视剧作品会显得人物单薄、行为缺乏逻辑,而另一些作品则能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有血有肉的角色。无他,问题的关键就在故事的作者,这一环节是否用心去构建过人物冰山之下的内在细节,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

人物被编剧命令去做某件事,和人物在自身的驱动之下去做某件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会有一种遮掩不住的生硬感,后者则会令观者觉得合理并产生共情。审视《红色》的人物构建,我们会发现,很多重要乃至不重要的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冰山之下”。

男一号徐天,被众多女粉丝誉为“反差萌”的典范,本身拥有一身过硬的特工技能,却性格温吞磨叽,职业是三角地菜场的会计,参与我党静安支部夺取药品船的计划前后,一直念叨着太晚鱼就不新鲜了,还要回家给姆妈做饭。

但细细考究电视剧所透露出的细节,我们就能发现,徐天的人物设定是有一个完整的前传部分的,这一部分在剧中东鳞西爪透露出一些细节,但拼凑起来,整个人物的过往大体完整,而这一部分,恰可以作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

当然,剧中关于徐天的经历,前后存在一些不协调的BUG,按照逻辑拼凑,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份时间表:

1921年~1923年,徐天保定军校步科在读。

为何确定1923年,是因为历史上的保定军校最后一届是1923年毕业,而结合后面的细节,1923年是较为合理的。而保定军校的资料,我们稍微检索一下就会有所发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 1903年,袁世凯奏请在保定设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制二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优秀校友有蒋介石、叶挺、李济深、傅作义、白崇禧等。那么可以结合其父共产党员的身份再次推断,少年时代的徐天,天资优异且有着一腔报国热血。

1923年~1927年,徐天日本留学。

结合《红色》纪录片的信息,徐天读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步科,历史上真正的18期是1925年10月~1926年7月,该期学员的名单,网络上可以很容易搜到。电视剧里,徐天为特别情报训练教习。那么按常理,这一阶段的徐天,依旧是进取颖锐的。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变,徐父徐书白在四一二事变中死亡。徐天的母亲将他父亲背回家,回国期间的徐天目睹了父亲满身是血的惨状。

这一经历,构建了整个人物之后所有行为背后的内心动机。因为目睹有理想的父亲之死,理想幻灭,“红色”作为电视剧的名字,也即象征着共产党人的热血理想。徐天从此变成非正常的色盲(会把红色在大脑刻意忽略为灰色),极度晕血,都反映出他内心的绝望。而对于母亲的责任感,也使得他内心不复进取,而以“过安稳小日子”为第一目的。于是甘于在菜市场当会计,搞特工活动途中不忘给母亲做饭这些“反差萌”的点,逻辑变得十分顺畅。

1929年~1931年,徐天转学会计学。

在这里存在BUG,第一集向老师说徐天是1935年回国,而之后影佐和徐天说六年不见,按照整体逻辑,我们暂定徐天是1931年归国。而1927~1929年之间,可以理解为徐天内心痛苦挣扎的阶段,最后选择读会计学,是他内心挣扎后的结果。

1931年归国,做民营教师,后成为三角地菜场的会计。

到此,追求过安稳小日子的徐天已经立了起来。人物性格并非高大全,但却耐得住推敲。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对人物深层心理动因的挖掘,成为本剧人物立得住的主要原因。其余人物中,同为主角的铁林,有他的父亲、爷爷两代老巡捕作为其价值观的来源;黑社会痞子金哥,也有一段苏北农村的往事,从小地痞到租界青帮大亨的过程由是也丰满起来。甚至于连出场并不多的毒枭白爷,也因一句“九一八,都是亡国奴”,斩获了许多人的喜爱。

2. 正与奇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核心问题,这种展现的途径,则是人物在时代的裹挟中做出选择过程。

红色的人物设置,除了每个人物都有值得挖掘的深度,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核心动因外,我们更要看到,这种核心动因的背后,是为了展现出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本剧要展现出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却并未从战火纷飞的前线战场着笔,而是选取了相对稳定的上海法租界,以三个主角的为主轴,展现出了异常丰富的图景。

徐天,上文已有备述,代表的是有能力去做抗争,但却早已理想幻灭,想要过安稳小日子的一类人。他的觉醒过程是从追求“苟全于乱世”到发现“覆巢之下无完卵”的过程,是由被动抗争到主动抗争的过程。

与之鼎立的铁林,代表了充满力量与理想的青年人,是昨日的徐天。奉公守法、义字当头的铁林,在剧中往往承担令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戏份。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也是被各种人利用的对象,追求正义的他最后发现正义压根不存在,最求义气的他最后发现“插过香”的结拜兄弟金哥无非是利用他巡捕的身份。全剧最后的几集中,鼻青脸肿却依然不懈抗争打斗的铁林是绝望的。一代青年人理想的幻灭尽在其中了。

另一位重要的人物,金哥,苏北来上海混马路的小痞子,靠着一手钻营的功夫,青云直上,一路成为仙乐斯的老板,青帮头目。这一路的“奋斗”伴随着背叛和钻营,最终“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把自己玩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开始时穷困潦倒,做一些小骗局营生的金哥,虽然可恶但却还尚存一分可爱,而随着他走向权力之路,他变得愈发可恶了。金哥代表的是乱世之下背弃了原则的那一批人。

三个主人公,三种价值观的碰撞,三种选择,一个复杂的时代便立得住了。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正与奇的变化:

徐天与铁林互为正奇。徐天温吞(奇)铁林热烈(正),徐天精明周全(正)铁林耿直莽撞(奇),徐天由幻灭到不得不抗争(正),铁林由意气昂扬到理想幻灭归于平淡(奇)。

铁林与金哥互为正奇。铁林真仗义(正)金哥假仗义(奇);铁林被利用了一部剧(奇)而金哥则利用别人利用了一部剧(正),铁林有原则(正)金哥早就丢弃了原则(奇)。

徐天与金哥互为正奇。徐天一开始就能洞明金哥的手段骗局(正),而却在很多时候需要借助金哥的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奇)。

徐天与铁林未拜把子(奇)却是真兄弟(正),金哥与铁林拜了把子(正)最后却要害死铁林(奇)。

依附于三个主人公的重要程度不同的配角,亦不过这三种价值观的正奇变化,如:

徐天与田丹互为正奇。徐天缺乏能动力(奇)却受过专业训练(正);田丹勇于行动设计杀日本人报仇(正)却缺乏专业技能总是露出马脚(奇),两人的正奇互动是徐天一线的推动力。

铁林和老铁互为正奇。铁林勇于任事(正)却对社会潜规则格格不入(奇),老铁则行动不便(奇)且处处教育铁林时代变了没有道理可讲(正)。

金哥和白哥互为正奇。金哥小人物,走得是非正常途径(奇),白哥则是传统的黑帮大佬(正),金哥假装仗义却虚伪(奇),白哥手段狠辣却却有正气(正)。

徐天与田丹与方长青夫妇互为正奇,徐天二人没有政府任命(奇)却承担了刺杀任务的主力,方长青夫妇为国军特务(正)却屡屡失算还要仰仗于田丹(奇)。

……

这样的搭配,我还可以列出很多。这种常态与变态之间的不断流转变化,各种人物之间的对应离合,都让这部剧的层次感显得深厚无比。

3. 快与慢

许多看过这部剧的朋友,都有一个相似的体验。刚开始心存抗拒,觉得不就是个抗日剧,但是看着看着就沉浸其中,一不小心就看到了深夜还意犹未尽。

这其中的奥妙,大抵在于整个故事的节奏感安排得非常精妙。故事主线,从第一集运药出海开始,上一件事成为下一件事的诱因,环环相扣,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令人喘不过气来。再联系到前文所述,本剧人物的设置用心颇深,则情节与人物高度统一,更能令读者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但在快节奏的故事线中,编剧导演却仍有余裕却展示一些慢的东西。如,徐天与田丹的感情线,就慢得出奇。两个大龄男女青年杀起人来那么爽利,谈个恋爱却磨叽几十集。但惟有快中慢,才能展现出时代洪流中有一些珍贵美好的东西难以磨灭。又如,同福里外,杀人放火,每一集都有大事件,但同福里小巷子里,却岁月静好,编剧有余裕去设置诸如陆宝荣、小翠、老张等对整体故事几乎没有用处的租客,要知道家常的烟火气无非是每一天的鸡毛蒜皮,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真情。到了最后徐家搬走之前,几位邻居来陪徐家妈妈搓麻将,之前缓慢的铺垫就得到了升华,普通的搓麻将居然变得有些催泪了。

最后几集,许多朋友共同的体验是要留着一口气看完才好。这份快意当然是逻辑严谨脉络清晰的快节奏必然的结果,但慢节奏情节所积蓄的感情力量也进一步合理化着每个人的举动。徐天终于主动行动起来的时候,实际上还是难以免俗,变成了男主高大全一人智商全开秒全场的套路,但这种套路却不会令人不适,反而有一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酣畅。

4.曲终收拨当心画

从技法上谈了很多,到最后不得不欣慰地说,中国影视剧领域依然有着能架构如此故事的从业者,懂得浅中需要有深,正中可以变奇,快中或可生慢的道理。

但这部电视剧所面对的,深究起来就不那么美好了。空负豆瓣9.2的评分,全站15名的排位,却依然面对着收视一般,红而不火的窘境。2014年,《广州日报》对本剧编剧徐兵的采访中,我们也能处处观察到他的不爽:

作为《红色》的编剧和投资人之一,徐兵坦言,该剧是他投资相对比较大的一个戏,“为什么投多了呢?被逼的。由于各路配置基本上都没用腕儿,原来谈好的投资陆陆续续都撤了,并且很友情地祝我幸福。就剩下我和另一个朋友撑着,我投的绝大部分钱,连编剧稿酬都没拿。”因为钱,徐兵一度被逼到卖车,“为这个戏我两辆车卖了,一辆奔驰、一辆路虎,压力真挺大,在组里还不能露声色装稳重,不然剧组知道我没钱了揭不开锅,劲儿一泄啥都别聊了。”

“十五年前电视剧行业还是创作,十年前转成娱乐,现在直接变成了买卖。”徐兵透露,这种买卖的流程就是:先把好市场的脉,再与买方充分沟通,砸成本搭上几位名演员,制作周期以电视台播出期和演员档期为准,与创作拍摄完全没关系。“没剧本直接开机,飞页拍。两组导演不够上三组,每组双机三机。导演每天为协调演员档期和赶进度苦恼,全部流程就两个字:生产。”

存在想有所作为的从业人员,却仍旧要自己卖车去拍片。资本导向下流水线式的生产,对于电视剧行业却难说是一件好事。市场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电视剧工业越来越成熟,但好故事越来越少。

《红色》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正在此。“抗日神剧”的缔造者究竟是谁?《红色》导演杨磊的最近三部作品,分别是5.0分的《九州天空城》,4.2分的《逆袭之星旅璀璨》,4.4分的《鲛珠传》……

那么下一部呢?

相关文章

  • 《红色》:一部非典型抗日神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日剧”成了典型的贬义词。在影视剧领域,观众与专业评论者的口味、旨趣往往不一,往往容易形成意...

  • 《红色》:如果可以,我也想要现世安稳

    《红色》是一部抗日“神”剧。 可就是这么一部抗日神剧,豆瓣评分9.2,剧迷们n刷不说,还纷纷安利给七大姑八大姨,更...

  • 《红色》浪漫 抗战年代的儿女情长

    今天要讲一位名叫徐天的长脸宅男的故事,来自我最爱的一部抗日剧——《红色》。想当初,满屏抗日神剧狂轰滥炸的时候,竟然...

  • 红色

    连着几天的晚上,都在陪老妈看电视剧《红色》,又是一部抗日神剧,但拍的挺好看,豆瓣高分9.0分。 所有的人物,性格,...

  • 两部神剧,一部好评一部差评

    1 最近看了两部神剧,一部好评一部差评。第一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比抗日神剧还神,深深的怀疑徐克被周星驰传染了,...

  • 我的团长我的团

    最近在看一部国产抗日神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它不是神如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样的剧,而是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神剧,豆瓣...

  • 李云龙自杀后,他貌美妻子接到什么命令?亦绝望自杀

    在抗日“神剧”横行的时代,出一部较为真实的抗日电影实属难得,《亮剑》便是精品中的精品,众人之所以喜欢《亮剑》主要原...

  • 爱看抗日神剧的老爸

    自从给家里安了小米盒子,老爸就迷上了抗日神剧。打开电视剧频道,一水儿的抗日剧抗战剧谍战剧,看完一部还有下一部,简直...

  • 抗日神剧

    中国人民经历14年的浴血奋战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艰辛与曲折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现如今的我们想要了解过...

  • 抗日神剧

    ​(一) 集体​意淫的闹剧。 ​ ​(二) ​对于男人而言, ​意淫那是太监才玩的游戏, ​他们不屑于这样的低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色》:一部非典型抗日神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yo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