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武志红著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对自己的心理模式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
一、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
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另外一个角度,自己做选择,就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孩子的自由探索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压制
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
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内在的小孩”,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只有对孩子的理解才能做饭接受,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有条件的爱,容易让孩子将内部转化为外部,小时候被父母控制,长大后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自由,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定律三的破碎:关系最容易伤人
要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孩子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
关系要稳定,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难以形成稳定的内在关系。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只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
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认同的自由。
喜欢嘲笑弱者的强者一定是假强者,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自爱=“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