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武志红著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对自己的心理模式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
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另外一个角度,自己做选择,就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孩子的自由探索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压制
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
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内在的小孩”,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只有对孩子的理解才能做饭接受,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有条件的爱,容易让孩子将内部转化为外部,小时候被父母控制,长大后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自由,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定律三的破碎:关系最容易伤人
要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孩子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
关系要稳定,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难以形成稳定的内在关系。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只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反映。若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么,这个人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瞧不起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实并非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认同的自由。
喜欢嘲笑弱者的强者一定是假强者,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柔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习惯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预见到就好。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所以说,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作出反应。
——德国哲学家席勒
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别人造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主动参与的,苦难的童年让他们有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注定会受苦。有了这个预言,他们会在潜意识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去实现它。
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更严重的情形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同一种苦难,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
我们渴望改变别人。童年时,你想改变父母,长大了,你选择像父母的恋人或配偶,再去努力改变他们。但父母不会因为你的渴望而改变,像父母的恋人或配偶也不会因为你的渴望而改变。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克服一切‘怎么办’的问题。”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你必须省察你的生活,然后再根据你的了解,对你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只有改变了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才能改变了你的命运。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