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六首解读处暑,处暑的处,念什么音?
公历八月,是现代气候学的夏天,因为夏天的定义,是平均温度达到22度以上,且持续五天。
这个平均温度是昼夜温度的平均值,现在长江中下流流域被副高气压控制,也晚上的温度也常常在28度以上,体感的夏天是无疑的。
但是古代的秋季却不是这样的计算法,无论气温多高,进入立秋和七月,就算进入了传统的秋季了。而处暑则在农历七月的下旬左右,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这两个字,颇不好解释。为什么古人将这一节气定为“处暑”呢?
一,有可能是“徂暑”的转音。徂暑的徂,是行走的意思,用在农历五六月,是暑气来了,用在农历七八月,是暑气流走,将去。所以徂暑自古就有两种表达,一种是暑气开始,一种是暑气结束。
二,处暑的最终定名,是在汉朝,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为了便于明确七月暑气将去,所以徂暑,改作“处暑”。
这个处字,就很有讲究,处是一种存在,相对静止。证明此时还有暑气,但是暑气在隐藏,逐渐潜伏安静下来。古代的“处士”就是指的隐居的读书人。而处暑,就是指的这一阶段,暑气隐藏消退。
三,处暑的“处”,该念什么音呢?处字是多音字。有“楚”和“触”两种音韵表达。
元代的吴莱《二十四气论》“处暑如既处之处,处,止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也。今读作去声,非矣。”
实际上读什么声音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处暑”的含义,处字,有着隐藏,消化,静止的意思。但是还是显示这段时间,和暑热关联,是暑气退行的时段。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中唐 · 元稹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
处暑节气通常落在农历七月的中下旬,以节气来分,每月下旬的节气,称为中气。
所以处暑七月中,有两层含义,是初秋的中气,是七月的中下旬。
立秋是传统秋季的开始,但是天气溽热,只有太阳沿着既定的轨道,千万年不变的运行,将日影落在地上,日晷和日影是传统划分四季的坐标。无论气温是高还是低,太阳不急不缓地南行。处暑是立秋十五天之后,太阳光在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偏南运行。
气温虽然高,太阳已经明显西斜,而带来的大气候变化正在潜移默化中。
比如北方的冷空气逐渐南移,空气中的水分湿度逐渐降低。到了处暑,也许气温还在高温徘徊,但是人的体感要爽朗些,太阳是金色的,穿透着水气少的空气,带来一种明净和靓丽。你会觉得天高云淡。
仰头一看,那天上已经有老鹰盘旋,这敏感于天空和气流的生物,在逐渐干燥的气流中,开始展开翅膀,目穷千里,得意捕获猎物。
看见高蓝的天空,和夏天的潮湿闷热两样,你会分明觉得秋天到来。
此时的风,因为空气湿度降低,或多或少感觉凉爽,而一些依赖雨水的阔叶树木,开始落叶,比如梧桐。黄叶无风自落,又或者你分明感受了微微凉意的气流,在梧桐高远的树叶外,是湛蓝的高深的天空。
随着一天天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水稻等传统农作物迎来的成熟期。
晚间有蟋蟀鸣叫。
暑气一天天减少,人的感觉舒适,连喝酒和弹琴也变得特别适意,至少弹琴的手,不至于汗水淋漓。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南宋 · 苏泂 《长江二首 其二 》
实际上处暑节气到来,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时常可以领略到凉风。
那从北方和西方南下的冷空气缓慢推移,通常处暑之后,温度会降低好几度。
对于苦热的人们,这无疑是利好,在有钱也买不来空调的古代,降低几度的温度,就将人从难耐的汗流浃背中解脱,所以此时的凉风是对比而来。
是因为有难捱的暑热高温,所以此时的风,哪怕能让空气降温几度,都是万金难买的舒爽。
在早秋的凉气里,中老年人又迎来一个金秋,头发在斜阳里沐浴,但是活过来了,如同此时的芳草,显示着翠绿的生机,而又有着经历一劫的快乐和安详。
老,在风里看白鹤起舞,在夜里听蟋蟀轻吟。
我爱惜这盛夏之后的处暑凉风,我知道这天下没有永恒的长寿,但是,我爱着这早秋的凉爽啊。
生命在又一个秋天里如江水奔腾不息。活着,当下,就是最好最美。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宋 · 吕本中 《处暑 》
中国幅员辽阔,自古而然。
节气是汉朝唐朝以西安为核心的中原地带设立的四季划分,但是,在更难更北的地方,未必节气的物候处处对应。
吕本中 是安徽人,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带,节气物候基本吻合,比如处暑节气一过,天气就转凉,庭院舒适。
但是这年他去了岭南,处暑节气,那是一点秋意都没有。
在这里,秋天远着,夜晚郁热且漫长。
但是这里有一点好,就是稻谷三熟,且从越南占城引进的稻谷,在这里遍地生长,且味道香甜。
所以他劝自己,有得必有失,想享用这里的粳稻,就得忍耐这里的高温。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馀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宋 · 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实际夏秋最容易旱涝成灾,高温少雨,容易形成旱灾,而暴雨又容易形成涝灾。
比如这年,盛夏和立秋,至少长达半月之久,高温无雨,大旱千里。
处暑节气是一个转机,因为北方的冷空气会逐渐南下。
终于大旱之后,处暑三日之后,迎来了久违的雨水,让人欢喜到半夜不睡,专门听那雨声。
缓解人的暑热是小事,那千里农田,有了希望,那渴望雨水滋润的农作物,终于在垂死之前,缓了过来,重新爆发了生命力。
看那雨水形成了泥浆,那是稻禾的救星和营养啊,那是多少农民的希望。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南宋末 · 仇远《 处暑后风雨 》
处暑之后的风雨,带着北方冷空气的凉爽,是一阵秋雨一阵凉。
那疾风暴雨之后,暑气一扫而空。
世人所谓炎凉,是一种极热极冷的人际和人心变化,喜炎而不喜凉。
但实际生活当中,最应景的夏秋之时,是渴望这样的炎凉变化的。
一场雨,将炎热驱赶,凉风随即而来,顷刻之间,温度骤降。
过大的暴雨凉风,居然让头天还觉得热的窗户,丝丝凉风吹来,居然有了寒意,而一夜之间,扇子用不着了。
此时听孩子读欧阳修的《秋声赋》,那是别有一番应景吧。
我怀疑他就住在海边附近,因为只有台风暴雨,才有这样一雨成寒的变化。
“究是行秋地,那更处暑时。
叶从人面落,爽自马头披。
烟驿长和短,云山幻复奇。
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清 · 弘历《处暑 》
乾隆皇帝是许多诗还是颇有看头的。
这是他视察郊区的农田。
处暑节气,去往郊外,看看农业状态。
那早秋的落叶,直接打在人的脸上,而风吹动着马匹鬃毛,马儿欢快。
在山路上,看见盘旋在山中的道路和驿站,看见远方的云山,在天上变幻瑰丽的景色。
他一行人考察郊区的稻田,此时稻子正在灌浆,还需要成长和成熟期,他祝愿,今年的霜降来得迟些,让谷物颗粒更加饱满。
又是一年处暑,处暑到,暑气也就渐渐隐藏了。但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让我们期待处暑的凉风,好雨,以及风雨之后,明净的宜人的秋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