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与深圳卫视联合推出了一档文化节目《一路书香》。它依附于“行走+真人秀+深读”的创新户外行读模式,通过追寻文学经典延伸出的脉络,讲述文学带给人的脉脉温情。
《一路书香》节目播出不久后便获得了《人民日报》的点赞:“通过行走与深读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品味文化传承,感受文化自信。”

《一路书香》这个创作团队创新式地选择“走出去”,用匠心解锁。踏遍大好河山,回望历史先贤,节目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如绵延画卷般鲜活地铺展开来,广电总局赞其“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中国文化”。

节目中,“行读小组”共同探讨了余光中的《乡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沈从文的《边城》、王安忆的《长恨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等,不同的著作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韵味,解读名篇巨著,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明,为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一方滋养心灵的沃土。
1.余光中的诗意情怀
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2017年12月14日病逝于台湾高雄,享年90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
他是生命里从容漫步的诗人,也是在时光中畅快漂泊的旅客。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在全球华人世界都能引发强烈共鸣的诗,梁实秋曾经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还喜欢余光中的另一首经典诗词叫做《寄给画家》。
《寄给画家》/余光中
他们告诉我,今年夏天
你或有远游的计划,
去看梵高或者徐悲鸿,
带着画架和一头灰发
和豪笑的四川官话。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又是行不得也的雨季,
黑伞满天,黄泥满地,
怎麽你不能等到中秋?
只有南部的水田你带不走,
那些土庙,那些水牛,
而一到夏天的黄昏,
总有一只,两只白鹭,
彷佛从你的水墨画图
记起了什麽似的,飞起。
余光中在《寄给画家》这首诗中咏叹了诗人和画家的深厚友谊,也表达了诗人对画家远游不归的思念之情, 画家走后,诗人心中空落落的,仿佛台北成了一座空城。
此时又恰逢细雨连绵、泥路坎坷,被满街的黑雨伞压得喘不过气来,心情十分糟糕。
“等到中秋”,中秋月圆,意味着团圆。本以为中秋佳节可以和好友酌酒赏月,但现实的无奈又让诗人心里再添一丝愁苦。
这首诗词当中的水墨画图,比如:“南部的水田”、“土庙”、“水牛”、“夏天的黄昏”、“一只, 两只白鹭”,这些水墨图是画家特意留给诗人的,每当诗人想念他时,便可展画把玩,睹物思人。
行读小组窦文涛、张星月、任贤齐这次来到了“乡愁”之城—福建泉州,共同体验了一次邮票式的记忆。
大多数艺术家都是适应或者享受失败带来的苦涩感和创作源泉,因为一个事物如果太成功了,你反而没有描述它的欲望。
当我们碰到语言表达非常艰难的时刻,用一段美妙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来代替它,或许会呈现更加完整的体验,正所谓“语不及之歌咏之”。
2.绍兴文化
在云南大理我们可以伸手触摸自然,例如美轮美奂的苍山、洱海,而在绍兴则可享受一舟一楫、沉醉山水写意。
远离了城市喧嚣,看似“出世”,其实是在寻找“入世”的答案。
《一路书香》于绍兴论道古今,窦文涛、马未都、王晓晨和张星月一行四人诗酒对话,寻着文人雅士的千年足迹,聆听历史,讲述那些铿锵有力的铮铮岁月,寻回烙印于今人灵魂里的风骨气度。
这也是绍兴文化的“胆剑精神”,自越王勾践开始以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

2008年,绍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行人学习了当地的文化代表之一—绍剧,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绍兴文化多样,却处处不离柔中有刚,不卑不亢,淡泊儒雅却难夺其志。
文人的风骨从来都没有消失,也从来没有淡化,因为这是民族的脊梁,不仅仅存在于鸿儒的身上,也可以内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3.致敬金庸大侠
如果说,《一路书香》第一季带领“文艺青年”们去追寻了一个别致却又有些小众的文学殿堂,那么全新升级的《一路书香》第二季,行读小组踏上了一路向南的旅途,将与普通读者一起,再读经典、致敬经典。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溘然长逝,生命的指针永远停在了94岁。一时间,整个华人世界为之震动。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便有金庸的读者,这也是金庸先生逝世后首次的深度、专题性的致敬之旅。
金庸是笔名,原名是查良镛,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是武侠小说作家界的“武林泰斗”,还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总编号为10930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金庸星”,以表彰金庸的贡献,这是中国唯一一颗以文学家名字来命名的小行星。

文化名嘴窦文涛、深圳卫视主持人张星月将携手超凡脱俗的“小龙女”李若彤,穿梭于“武侠重镇”香港街头,缅怀金庸生前的点点滴滴,一同探寻金庸先生的生平,与他笔下波澜壮阔的江湖画卷。

毫无疑问,金庸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始于笔尖,是侠客豪杰把酒言欢,纵马驰骋的肆意江湖,是陪伴了无数人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个时代却又并不止于笔尖,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荧幕江湖”,撑起了那个年代里影视剧的半壁江山。
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马云,其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类似于大侠人物的“花名”。马云自己叫风清扬,张勇叫逍遥子。
就连阿里巴巴集团的会议室和办公室都被冠以“光明顶”和“桃花岛”的雅称。武侠精神深刻地影响着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文化,也影响着马云自己的经营哲学。

在金庸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功,从降龙十八掌到打狗棒法,从一阳指到乾坤大挪移,都让人啧啧称奇。
然而金庸曾有言,武侠的精髓不在武,而在侠,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不计后果地去帮助他人、主持正义,是谓侠者。

谈到侠义精神,窦文涛想起了《天龙八部》中的一个情节:发现自己的真实出身是契丹人之后,萧峰跟随了辽王;然而辽宋两军对阵时,对汉人有着非常深厚感情的萧峰不愿从命,而是挟持了辽王,强硬地逼迫他发誓不打大宋。
辽王发誓后,萧峰并没有归顺大宋领赏,而是意识到自己作为契丹人却逼迫君王发出这种誓言,自觉再无脸面立于天地之间,便拿起两根断箭插入心口,以死谢天下。
萧峰最终以悲剧英雄的形象谢幕,他不计代价、宁愿牺牲自己来成全天下太平的精神也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4.“植物王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从余光中的乡愁之地到北回归线以南“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这一场 “文化之旅”仍然在继续着,制茶、品茗、打鼓……之后,这次他们深入了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大象来一次亲密接触。
就算是一本正经、坐而论道的窦文涛和马家辉都不自觉地回归本真,暴露“少女心”。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植物园之一,是中国热带风光和热带植物的基因库。这里奇花异树,国树国花,相思豆,神秘果,箭毒木,百竹园,百花园等分布在各地片区。
特别是走进热带沟谷雨林保护区,可以深入了解热带雨林系统和环境,并进行夜游植物园,观萤火虫,听青蛙长鸣,夜鸟低喑等活动,感受不一样的旅行方式和体验植物园的魅力。
被旅行家戏称为“可治疗颈椎病”的望天树,别名擎天树,它是高40—60米的大乔木,其木材坚硬耐用、耐腐性强,刨切面光滑、花纹美观,是制造各种家具的高级用材,除了其经济价值外,它还有着强大的药用价值,叶解毒、外用治湿疹是其一大功效。
对于观众而言,它不仅为其提供了新知识,而且对他的人生境界、艺术境界,都会有一定的提升。
读到、看到不如走到、听到,它把体验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带我们亲自去体验文化艺术。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阅读、去关心,而且真正做到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情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旭光认为:“《一路书香》是一部非常有诚意,有创意,也有情怀和文化力量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深的文化理想,用这种走出户外物态化的形式,带着我们一路去体验,一路去旅行,知行合一,这个其实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也是由我们现代人所生成的一种文化体验方式。”

坦白讲,文化类节目能在画面呈现上有所突破,也是一种革新。这种由视觉辅助解构文学和文化背后的根基,让文化以美学的形态进行传播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5.敦煌—丝绸之路
在2019年1月17日、1月24日播出的两期节目中,文化名嘴窦文涛、美女主持童頔,带领着李光洁来到了敦煌,致敬丝绸之路。
节目在远景、全景、特写等镜头的交替运用下,真切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绵延不绝、荒凉却壮美的沙漠景观。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此外,大量航拍镜头赋予大漠美感的同时,也从宏观角度重现了丝绸之路昔日的荣光与辉煌。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
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你会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6.行读沈从文的《边城》
在品读沈从文的《边城》时,窦文涛等行读小组成员来到了古朴安逸的湘西小镇。航拍之下,云雾缭绕的古镇有如世外桃源。

沈从文的《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巅峰之作”。
《边城》中船夫、少女、古渡、白塔,凝成一幅亘古的山水画。

《边城》的开头就写了自然山水的美和世态人情的风俗美。
河水清澈到可以看见里面的鱼,而且渡口是公共的资源,守渡口的老人古道热肠,任何人都可以不用交钱,非要交钱的,就给他当地的特产、烟叶和茶叶。
还有一口大缸,专门给过路的人泡茶,谁渴了谁喝。
这里的军队士兵,除了号兵每天吹号,人们知道以外,这些士兵仿佛不存在一样。
微小细致的镜头底下,是湖南充满民情乡情的有别于大城市的人文生活之美:嘉宾用拉拉渡渡船,挑夫在码头搬货卸货,老人在街头用老式机器制作爆米花,淳朴乡民倚着白河洗涤衣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进步往往会以人性的某些道德牺牲作为代价,与此同时,某些文明的相关制定却又会带来人性的异化。
从原始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一直不间断地遗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创造了文明,但同时也没能想到文明却会成为人类的枷锁,它充分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尴尬和困境。
《边城》这种田园世界正是提倡一种在悲剧生活中的审美人生,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纯洁的爱情等美好人性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沈从文的自然文化理想。
沈从文在其小说习作选集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7.建构不同的绿洲去抵抗风暴
王国维曾说过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境界是人认识世界的不同状态,不唯学问,许多领域同样如此。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到底该如何激活融于血液的文化基因、延续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呢?或者说它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它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磅礴大气;
它是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不屈绝唱;
它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报国热忱……
在柔情似水的背后,蕴藏着刚烈、气节、雄厚,处处皆显文人风骨。
讲到文人风骨,那就不得不提到并且铭记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他用一生学识为我们中国留下一笔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周有光一生经历了四个时代: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1955年,年近50岁的周有光奉命被调入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一轮轮的研讨与修改,方案终于得以推行,为后来中国人的识字普及带来很大的方便。
周有光先生还认识爱因斯坦,由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何廉牵线,当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他们是同事。
周有光在书中这样回忆自己和爱因斯坦的见面:“爱因斯坦的理论,我不懂,我们在一起,主要聊报纸上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爱因斯坦非常友好,我们聊天时,真像聊家常,他穿得还不如我讲究,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的印象好极了。爱因斯坦有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人的差异在业余 。据计算,一个人到了60岁以后,除了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是很多,反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甚至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才。”
周有光先生于2017年1月14日逝世,享年112岁,周有光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百岁之后还相继出版了《百岁新稿》《见闻随笔》《朝闻道集》《静思录》等,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一生都在为社会散发着光和热。
周有光活到了112岁的高龄,他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这本书里写道:“生命中的所有灿烂,终要用寂寞来偿还!”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生涩难懂,但是后来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就会觉得它表达地很别致。
因为你会发现你唱过的歌,你跳过的舞,你看过的书,你喜欢过的人,你曾经占领过的巅峰高地最终都只有你自己能够如数家珍,而年龄再长大一点,这一切又通通都会被时间这个洪水猛兽给冲刷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些破碎的记忆!
我慢慢知道了原来人的内心会删除糟糕的记忆、放大美好的记忆,也正是因为借助了这个功能,我们才能卸载掉过去的负担前行。
《百年孤独》里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有时面对一幅优美的水彩画时,怀乡之情竟会把水沟里的淤泥和腐烂的甲壳动物的气味变成鲜花的淡雅的芬芳。我们都会叹息着、微笑着,憧憬那个第二故乡,那里的男男女女都长得漂亮,有着小孩的天真,那儿有古老的城市,然而它往昔的宏伟业绩如今只留下瓦砾堆里的几只小猫了。”
每个人都在记录生活,但我们并没有功夫去翻阅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地草率和匆忙,于是才有了那一句奉为经典的至理名言:“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大多数人从此就在整体的失语状态中深深地沦陷,不再参与文学悖论上的探讨,也避免被文字游戏所拖累,无法共通的疲乏感已经深深地扎入当代人的内心,只言片语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但任何一种新兴价值观的建立和摧毁都离不开它当下的时代背景。
作家许知远说:“如果我们所有人都缺乏思想塑造的话,我们就会完全沦为信息烟尘的俘虏。当某一个兴奋点出现的时候,所有的人群都像风暴一样地涌过去,然后风暴过后寸草不生,然后他们又匆忙地寻找下一个风暴口。”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无规则的风暴社会,这是当今信息社会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风暴社会瞬间就会被切换成一个干枯的沙漠,那么每次风暴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干嘛?
我们需要在风暴来临之前去种很多不同的绿洲,我们需要建构很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有趣味的绿洲,它们会共同抵御这些风暴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也曾这样写道:“太阳是从屋顶上喷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这是由无数细碎集合而成的壮观,是由无数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
《一路书香》身体力行地去探寻这些有趣的绿洲,有如“引路人”一般召唤着人们重拾久违的阅读习惯,回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去切身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洗练中温暖依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