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35546/9b993a19579d98f5.jpg)
今天下午上火车安顿好之后,看了余华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里面有几篇关于他阅读写作的文章,让我深受其触。
余华的文字一直被我所爱,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国内作家。主要在于他文字朴素,易让我敞开心扉,高于生活又紧紧立足于生活之上。尤其喜爱《许三观》和《在细雨中呼喊》。
想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讲述一下自己与书的四次进阶
一、
第一本书本阅读应该跟很多人都雷同 ——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是怎么来的?至今仍一无所知。
只记得初来之使它就不是崭新模样,有些脏旧,没有书壳,幸而每张页面右上角有个不起眼的Loga标明,告知自我身份。
单凡新鲜事物总能轻易激起我们的兴致,正巧又认识了些字。新鲜、好奇又自鸣得意,正翻的不亦乐乎。
哇,那么大、那么神奇、好厉害。
那个时候,还没有去思考更没有理解过“阅读的意义”这个渺小又宏大的问题。但是,学会了“为什么啊?”。
现在想想,一定要给赋予阅读的意义,是否反向证明没那么爱阅读和享受这件事本身呢?
《十万个为什么》使我长时间沉迷却购买各种不同类型的“为什么”书籍,直到青春期来使,才得以终结和开篇。
二、
返家公交站台旁边有个小小的书店,主营教材辅导、文学与各类杂志。 每次等公交的时候都会喜欢进去转转、瞅瞅、乘乘凉。等车来了,朋友呼喊一声,便放下手中一切拔腿就跑,留下看惯一切的老板与嘈杂人群。
老板喜欢把各类新杂志整齐的摆在门口内,各类旧杂志随意的堆在门口外。因为杂志多是些小文章,所以就特别适合等公交、坐公交、上下课等等这种不确定的短暂时间看。
像《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杂志》《看天下》还有些搞笑杂志等,可都是当时的心头好尖头肉,一期念一期。
虽不像余华在阅读之初便偶遇杰克·伦敦并听其劝告“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的幸运,使我晚了几年才得以了解。
但它们也实属我的书缘与小幸运。
三、
在青春期朋友眼中,我是一个乐观“知心大姐”的存在。同时自己也很享受倾听别人碎碎念的心事烦恼和解决问题的快感,慢慢的被给了“将来很适合做心理医生”的人设,缓缓的自己也自愿接受且扮演着这一角色。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扮演以及为以后工作积累,去看了关于心理学、成功学及沟通等有关内容的书。
当时寻思心理学和沟通交际类,有助于帮她们更好更多维度更科学的分析烦恼(虽然现在看来青春期的烦恼是如此的无病呻吟,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 大于天。 )
成功学励志类,有助于帮她们在失意难过的时候打满鸡血,让本该属于青春的血脉不停息的喷张下去。
非常嘲讽的是,在此2-3年后,我深陷泥潭、抑郁不已
四、
随着环境的改变与压力的增长,且没有做好自身改变,慢慢地消磨掉所有的骄傲与自信。无法接受平庸的自己又消耗了所有拼搏力,怕、颓,颓、怕…
从厌学到逃学,其过渡之快由于人类的繁殖程度。独自游荡无处可去的我,非常意外的背着书包,泡上了书店。
也使得我真正的因为自身问题所需而走向图书馆,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图书馆不如说是生活避难馆。
放学了大家回家我带着作业去图书馆,周末没事我去图书馆 ,掐着时间算着点到最后末班车。
开始大量的看人物传记,想从别人的崩溃边缘中,找到方法与力量。更想从别人的巨大磨难中比对看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与无病呻吟。
告诫自己,为什么我要那么轻易被打倒!
也是这时,我接触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外国文学《飘》,从此开始踏上外国经典文学的阅读之路,开始结实更多奋身孤战的人,并不断汲取力量,为我所用。
阅读,是为了自我完善、认知与理解。
阅读带给我的主要在于构建新世界和给予力量。
治疗你的困乏,填充你的空间,带你领略更大的世界又告诉你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做。
教你理解与包容他人,让你和解与提升自我,带你历经生活一千种生活方式的激情只帮你找到最适合的一种。
帮你找回一切,即使是逝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