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选择”这件事,只对具备选择能力的人来说才有效。
什么是选择能力?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并且能够从众多选项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识破伪装成机会的陷阱。
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包括我自己),反而经常在选项间患得患失,磨损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既然如此,那么不如主动屏蔽一些选择,全神贯注于已知的最重要的事,在收获成果前隔绝其他可能的诱惑,以少为多。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要让我们做井底之蛙、鼠目寸光,而是说在“保持专注”和“跳出舒适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缩短每日的to do list,并不是要限制我们自己的能力圈,而是要划去那些既不会使得我们成长,又会耽搁大量注意力的事项。要做好这一点,和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愿景和发展目标、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力圈范畴息息相关,这里就先不延伸了。
02
回到本文的主题,“减少选择”这件事,在商业界也格外适用。从数量上的减少来说,限量版产品的存在,让消费者由“稀缺性”感到“珍贵性”,并进一步升级为“满足感”。
从款型上的减少来说,苹果手机、欧米茄手表、本田汽车的经典案例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要降低普通消费者的权衡心理,因为这会让他们在对比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购买的乐趣和欲望。
就以淘宝购物为例,你是否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兴冲冲地登录商城,想要购买一些宝贝,可在不断翻页货比三家的过程中,你越来越拿不定主意买哪一款,不多一会儿耐心耗尽,你想着要不下次再说吧,于是中止了原本潜在的交易可能性,这对商家来说即构成了损失。
所幸,对淘宝来说,“多选项”给它带来的损失,远不及它作为S2B平台的竞争力给它带来的收益,所以淘宝可以不受影响,越做越大,但对于其他单打独斗的品牌商来说,这样的损失就较难弥补了。
03
以上两节分别从个人及商家的角度,论证了“少即是多”的合理性。这倒是从别样的角度诠释了一句知乎名言:高级玩家才用自定义模式,普通玩家只需标配模式。
实际场景中,不管是商界、政界还是个人生活和学习工作,我们都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发展通道的宽窄 VS 干扰大小的矛盾性。
当没有其他可选项时,个人发展的通道窄但干扰小,通过既定条件下用心的经营可以达成目标;
而当选项层出、干扰众多时,我们则必须筛选出那些我们必须做的,或者说只有我们做,才做得到、做得好,或者说能够做到最好的事情。这些能够体现我们的高不可替代性的事,才值得成为我们的选项。认准了它们,才有可能拿到前20%的入场券。
Octavia于2018.7.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