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备考口语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Do you think you are a good friend?(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朋友吗?)我脱口而出的答案是:No,I’m not.
上周,一朋友给我发消息,“阿纯,突然想念你。”看着消息我愣了一会儿,然后意识到和朋友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过面了。于是,我们互相询问起彼此的近况。聊了几句之后,朋友绷不住了,说到,“这是一段隔了好几个省的对话”。我一时没明白她的意思,她解释,“我和千里之外的朋友也是这样问候的。但对于两个相隔两公里的人而言,这样的问候显得十分好笑。”是的,我和朋友之间的物理距离事实上不到两公里。
最近重温了小说The Devil Wears Parad(《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女主Andrea自进入时尚杂志Runway,成了Miranda的私人助理之后,似乎她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工作外,都被统统占用。虽然她有抱怨、有愤懑、有焦虑,但她还是尽力满足Miranda提出的蛮横而不讲理的要求。她的忙碌渐渐地让她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疏远,因为他们无法理解Andrea为什么要坚持做一份剥夺了她所有生活的工作。而Andrea,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忙碌焦虑到完全没有心思去找一份新的工作。
可是,我看到的是,Andrea在那份工作里的成长,那是一种脱离了原本生活轨迹的转变,有不适,有恐慌,也有全新的人生视角。我想那或许才是Andrea没有放弃的真正原因。只不过,这样的坚持也意味着不得已的舍弃。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不得不割舍的人或事,区别仅在于,这样的割舍对有的人是不值得的,而对于另一些人,那是一种无法向人解释清楚的取舍。
2015年到2019年,四年的时间里,我也经历过如此的忙碌。只不过和Andrea不同的是,我的忙碌绝大部分是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也曾不得不面对与家人、友人的疏离(或许,我现在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我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友人的悲欢;我说过太多次的“抱歉”,后来都不再试着去解释;我成了家里的“客人”,大小事情我永远是最后一个知晓,而且是在事后很久家人无意间聊起的时候······
前几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一同事从办公室门口经过,看到我在,他进来和我打招呼。“还不下班?”他问。我笑着摇了摇头。他说,“杨老师,真的挺佩服你的。你做的事情即使分给两个人做也会忙得够呛,不知道你是怎样做到的。”我的脸瞬间红了,不是因为被称赞,而是因为无法向他解释这种忙碌背后做出的取舍。
Andrea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Lily在纽约合租了一套公寓,但因为Andrea的早出晚归,她没有发现Lily的异常——她的酗酒、放纵和逃避。直到Lily因酗酒和行为不检被拘留,Andrea的震惊和无法理解才让她惊觉两人之间的距离,可是Andrea无法再走近Lily。朋友间是需要陪伴的,那种可以彼此聆听心灵的相持与理解。但是,显然Andrea即没有时间也没有额外的精力。
在Runway工作近一年,Andrea意外得到了和Miranda一起到巴黎参加时装周的机会。对于很多女孩而言,那是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对Andrea来说,那只是工作。当然,时装周的工作比往常更加的鸡飞狗跳,但是,Andrea已经基本能应对各种意外状况。或许在巴黎的非常规的工作环境下,Andrea才“发现”长成的自己。不,事实上,Andrea并没有真的意识到自己一个成长阶段的完成,她只是潜意识里开始主动去选择而非如往常一样被动接受。所以,当她得知Lily因车祸昏迷之后,才会对Miranda的专横忍无可忍,毅然在时装周现场辞职。
最后,Andrea回到了家人和友人身边,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常态。可是,经历了一年的情感“割离”式的成长,Andrea其实已经和以前不一样,那是一种隐形的、向上的改变。
在电影里,时常会听到这样描述一个人:“a lousy person”(一个差劲的人)。我想,在友人面前,我也是a lousy friend。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在重读小说的时候,我才能真切的感受到Andrea的挣扎和痛苦,也能理解她选择背后的坚持和无奈。刘震云说,“这世界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叫你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那句话,只是火药仓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
成长路上,我们都在坚持,只是有一些坚持注定会让人失去一些东西。我知道自己在做的取舍。我想,Andrea到最后辞职的时候也并没有因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那些看起来多走的弯路,并没有阻碍她的前行,相反,因为那一段旅程,她比从前更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呢?当然也没有后悔,只是有时难免会为自己是一个差劲的朋友深感抱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