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吗?” “我看身边那些没有读书的人依旧混得很好啊!” “为什么我觉得上了大学之后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 “大学的你孤独吗?”......
问题如上,最近常看到的17、8岁的同学们讨论的话题,感觉冥冥中有一些东西在重复着。前几年,我怀着对学校的憧憬进入大学校门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疑问,到如今的新生们,也重复着我们的疑问。
其实,有时候想想,人个体的好多个阶段,都是相似的。总有些路必须要去走,总有些问题也必须要面对。
看多深刻,看空浅显,我们都要看问题深刻些,不只是停留于表面,今日份讨分享由下图开始:
由于"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吗"讨论最为激烈,那就主要聊聊这个话题吧。顺带的,最近来了些年轻的新朋友(虽然写了可能你们也不一定会看,但还是写吧,万一哪天你们突然看到了又些启发呢......)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可以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无论工作、学业、社交、兴趣爱好等等。
会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放出提纲好作参考:
1、如何看待别人没上学也混得好
2、 大学对于多数人是比较好的选择
3、懂得合理沟通
4、大学不等于理想人生
------------------------
01如何看待别人没上学也混得好?
图中该童鞋说身边亲戚虽然没有读书,但依然混得好,那么就直接开聊吧。
首先,或许他们已经找到并认可了自己即将要做的事,简单点就是找到了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其次,我相信他们即使没有到大学里读书,也会自己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去提升自我的。
可以不去学校读书,但不能不学习。
看着别人没上过大学,人家也过得很好,就会内心产生矛盾了。是否想过,也许我们只是看到了别人表面的风光而已,因此而忽视了人家在背地里默默肯知识、痛苦的反思的场景。
看事情尽量不要看表面,也许别人背地里,研究与人怎么打交道,疯狂学习专业相关的内容、又或者,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做调研,分析,反馈总结等等,总之做过了很多尝试才换来了一句“你看,别人没上学依旧混得很好这样的所谓赞扬”。
SO,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没读书也可以过得好,应该多去想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背后所做出的尝试或者思考,恰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因为在生活中,总有些人是在嫉妒羡慕别人的好而又不去采取行动的,宁愿幻想而不去客观的思考和进行尝试。此外呢,我们也是否想过,没上大学但依旧过得很好的,又有多少人呢?难道没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造成的嘛?
个体不能代表群体,少数不能代表多数。除非自己认知、执行力特别强,并认可自己从事的事,否则啊,我们是没有资格说不用读书依旧混得很好这样的言论的。
02大学对于多数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怎么说呢,大学不只是花钱去拿两个本本而已,也不只是为了去大学里拿多少奖学金考多少高分考多少证书等等等等,反而它是个让自己去试错和积累的好阶段,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过程。
有人说:你看啊,大学还是有很多人浪费时间和青春在混日子的,所以我为什么去上大学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好,容我反驳一下。
我们光看到挥霍时光的同学,但自己在其中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吗?
有人在有想法之后想尝试去做一些项目,赚不赚钱不重要,关键是想验证这条路行不行,所以他去尝试了,不管成功与否,一定都比多数人成长得快了。
有人自己对科研有兴趣,大一大二就准备着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或者国外学校深造的机会,本科期间也有发nature的。
有人为了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就多维度地去了解,找人交流。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选择,要么继续,要么把精力转到其他行业。毕业决定工作的也很早的时候到相关单位或者企业去积累实习经验了。
......
所以,大学重不重要不取决于别人。时间和精力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怎么样我们就得怎么样,想做哪一类人,喜欢做什么,全在于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如果早早地就行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那么恭喜你,更加接近自己的追求了。如果没有的话,就继续实践反馈总结,继续去找呗,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强。去尝试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从做什么。
不只是想,而是边想边做边总结,多去尝试验证,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哪怕是亲如父母,这些都是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的。
恰好四年这个阶段的试错成本,家庭也好、个人也好,都可以承担的。
大学里,你周围的同学,彼此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有足够多的的话题去交流,畅想未来也好,尝试其他活动也好。这一群人当中,也许有一天成为自己的partner,一起奋斗或者互相分享,彼此助力成长。(比如实习啊,工作啊,找对象啊,多个人多个选择嘛...)
这些一起成长起来的人,想毕业后再重新结交,难度会大很多的,能把握就好好把握吧。
所以,不管在哪里,不断学习和提升认知,是我们应该做的和坚持的。能有机会去大学学习和试错的话,尽量去吧。
03懂得合理沟通
题主提到了父母给自己安排的未来规划,自己不喜欢。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被家长安排的经历,他们给我们规划好了未来的路线,好像我们只需要朝着这些既定的路就对啦。
其实,主要在于自己的认知和父母的认知是如何的。
如果家里父母有足够认知,对社会、行业有很深刻的理解。在自己小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尝试做一些事,好不好另说,当做试错的机会,或者帮助他们拓展思考问题的维度。
几乎这样的同学在面对选择、进入大学的时候,是不会有太多迷茫的。因为前期有足够的认知和试错过了,有些道路已经验证过了,之后就是继续下去并不断提升自己认知思维了。
但是,还是想说个但是,我们都是正态分布中的80%,多数人家里父母是很难能帮助我们大学之前就建立起足够认知的,学校也很难做到。那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呢?
如果父母的安排你不喜欢,那么试着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把自己的规划讲出来,能够有理有据地条条框框地讲清楚,这样或许才能让父母放心些,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认真的,不是自己脑补的,又或者是一时兴起。
如果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去做了解,不去搜索查询、不去同相关的长辈交流来增加自己的认知的话,拿什么去说服父母,就凭一句:不管,我就是喜欢XXX吗?
未来不是父母的,是自己的,父母最多的就是在他们还能帮助的时候,给以我们更多助力而已,所以在面对自己的事的时候,要多上心些。
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一些认知和调查之后,再去和父母交流,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态度。多数的时候,都是很乐意交流的。
04大学不等于理想人生
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一份工作吗,还是为了体验人生,还是结交人脉呢?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自己心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的。我自己大学期间学习一般,但大大小小的实践却尝试过很多(篮球赛、策划文化展、支教、企业实习等),也和一些前辈们交流(不在乎年龄,比我懂得多的都是前辈),到大四的时候才确定自己的想法。
大学其他的人脉、体验、证书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经历,拥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模块和新世界”,某位曾经崇拜过的人讲过的话。
有多余时间的话,多去提升自己,读书不只是读教材,更应该读开拓自己认知的内容,短期看不到回报,但长远来看,必有用的。
就像我之前文章里也反复提到的,所有我们度过的书,都不会没有用的,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思维,等到哪一天突然开窍时候豁然开朗。
如同这么多年我们吃过的食物,又有谁记得自己都吃过了什么呢,甚至昨天午饭吃的什么都已经忘记了,但是却无形中形成了我们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每一块骨骼等等
不断地去探寻大学的意义是很有趣的,越早越好吧,别像我大四才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可能会交一些智商税,也无可避免,总要吃亏之后才懂得一些东西。
关于理想人生,我个人觉得,提问者想的太大了,18岁的时候的理解的,也许到了20岁、25岁的时候又会不同的,再然后到了30岁、35岁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结论是,理想人生还是应当动态看待吧,不应该认死理的。
最好的做法是,我们在保证自己的大方向想法不变的情况下,去动态地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把,伴随着行业、社会的发展,横向、纵向去看待。
只有不变才是永恒,如果早早地就已经知道了既定的结局了,那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什么呢?
所以啊,一路丰富自己,一路前行吧。看多本质,看空浅显。
Ps: 以上观点确当参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在浏览的时候,做选择性的取舍哈,选择那些对自己又启发的点即可。
--------------------------------------------------------
实用性 | 可执行 | 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光芒,愿彼此坚信自己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