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凯文凯利 试图以宇宙的视角和尺度去叙述科技的目的,大量的例子也让人洞察的到一些常人在往常看到外表下本质的一些东西,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领教到这位技术游侠KK的深邃,因此读完这本书后也想谈谈收获和感悟。
我也想问,科技想要什么?
想要什么的问题之内似乎还要说,科技是什么?
哦,有人幽默的说,是在你出生之后世界上所发明的所有东西。 科技是你目前正在目不转睛顶着看的这块手机小屏幕,是你耳机本身和内部萦绕的电子旋律,是银幕绚丽的特效,还是你脚下所踏的AIR气垫? 发现周围的生活无一不是被科技所包围着,无论从直观的物质世界还是到无形的思想, 科技给我们时时刻刻带来了方便,安全,舒适,欣喜的生活。
回想我课堂上的电路图又或是公式,代码。我就在想这些创立于别人著作中的东西,这些属于科技范畴的东西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在我不了解科技意义的前提下就去学它呢?仅仅是为了未来因为此而找一份工作吗?
当我读到KK所写的这一段时,内心若有所悟:
“假设你现在是网络设计员,你能拥有这份职业知识因为成千上万的同龄人和前辈们扩展了可选机会的范围。他们超越农场和家庭作坊的局限,研发出适合电子设备的复杂环境,激励人们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如果你是会计,不计其数的前辈创造者为你设计好了会计所需的逻辑和工具。如果你是科学工作者,你的仪器和研究领域是别人开发的。还有摄影师,极限运动员,面包师,汽车机修工,护士,无论什么职业,他人的工作让你有机会发挥潜能。他们在扩展自身的同时也在扩展你的机会。”
“人类的使命不仅是从技术元素中分离出完整的自我,获得充分的满足感,而且要为他人拓展机会,更先进的技术可以让我们施展才能,同时它也会无私地释放其他人的潜能,包括我们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
比如画布和油画技术释放了画家的潜能,比如新兴的信息业带给更多人选择更多的机会,这些毫无疑问说明科技确实能创造机会。
但是问题来了,面对如此快速的科技发展趋势,对于新事物,我们的态度应该如何,全盘接受吗,2岁的孩子就能灵活熟练的运用平板玩各式各样的游戏,对他未来的发展到底是好是坏?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族部,阿米什人
他们在这个现代世界,不用电话,不用汽车,交通工具是马车,子女要求上学到8年级,就要终止接受教育,这对于美国于现代文明迥异的文化和习俗让人感到十足的诧异。
随着作者详细的介绍部落的生活以及进行真正考察,才让人明白,阿米什人是为了存于世间超然于世间,他们刻意把文明节奏放缓,与现代文明保持着100年的差距,过着农场生活,他们也会购置设备,但是他们会将其改装,比如把电动设备改造成空气压缩装置。他们使用技术的原则是小心谨慎的由大会长老们评判这个技术是不是会对部族造成负面影响? 我买手机会不会因此禁不住诱惑购买更多的电子产品?
但是这一切缓慢接受技术的习俗根据作者的观点有这样的启发
有选择的接收,建立选择标准,并且能更好使得自己远离外部世界,科技并且由社会强制执行对科技的指导方针。
他们觉得这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减少,干扰少,就越容易满足,这种极简主义的生活,让人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或者是隐居者陶渊明。 这好像在说人可以独立于科技而更好的生活吗? 想想当下,因为科技不谈实用,有些人纯粹为了欲望和对其本身的美感(没错我承认任何科技工艺本身就有的美感)比如耳机,比如显卡,比如球鞋,比如NBA球星家里40辆不同款式的豪车。导致这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
或许给我们只要知道更好的取舍就好。但是,这显然又是一个社会的难题,比如转基因食物到底要不要用?杀虫剂对农作物,到底要不要研究克隆人?到底要不要造原子弹? 要不要无人驾驶汽车?很多科幻作者就是在思想层次上探讨这一切,用思想实验,带给我们预演和假设。可是问题是,真的不好去评估一件新兴事物的好与坏,因为有的时候,一件新兴事物的发明诞生之初,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作用,比如说互联网,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事实上,他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这就是其最初的目的。
其次,我们如何评估科技的复杂性? 书中说 波音747内部结构和一根黄瓜比哪个复杂? 还真不好说,因为黄瓜里面有数以亿计的细胞。 就算是我们可以直观的判断,正确的话,我们又如何将其具体的量化呢?还有我们怎么知道科技是带给我们进步而不是毁灭呢?o(>﹏<)o好比领导说 少上网上网对你们年轻人不好,那我们大学为什么还要给学生开宽带呢?或许我们内心都有那么一点点乐观相信他们更能带给我们进步,哪怕是进步比毁灭多那么0.1%。
我眼中的趋同性。
在读这本书之前,曾经也好奇的发现很多科技发展间趋同性的东西,比如说5000年前,不同民族都在这个时期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弓箭,勾股定理和圆周率在不同国家文明体系中被独立的证明出来。 我在另一部书中《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书中读到的,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原始部族,独立发明了捕猎用的口吹的毒箭,而且构造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又好比牛顿和莱布尼兹都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虽然两人当时都不断的争论说那是对方在剽窃。还有如今不断因技术专利打官司,说这些创意,专利是我们原创的。 在文学上也是如此,仅仅其它的不说,就说《阿凡达》,这部电影上映后,有人说这个电影创意剽窃俄罗斯一兄弟二人的小说,剧情是人类占领外太空其它星球,其它星球的外星人奋起反抗,神奇的是就连星球的名字潘多拉都一样, 可是事实是《阿凡达》根本就没有剽窃。 这个巧合诸如此类,似乎在说,两种对立的文明在发展时,每个时期发展像是注定的。 举个我所设想的例子,假设为了交通的便利,不同的文明体系都会共同的想到要发明更快的交通工具哪怕是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原理, 这或许是由于我们思想是相通的,我们不过是把思想转化为实际事物时采取了相似的办法,比如说欧洲发明了小提琴,中国却有二胡,这两种弦乐在原理上如此相似。 这预示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人类在共同的进化,科技发展是有一个共同的趋势的!或许更让人惊异的是,科技的发展方向是注定的!
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人类,仅仅在于大自然构筑生命的层次上,生物的独立趋同进化, 不同种类型的生物体系,都进化出了翅膀,在海洋中,不同种生命类别,鱼类和哺乳类的鲨鱼和海豚。 不同种生命中眼睛的演化。 陆生动物的四肢和尾巴, 这在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两种完全不同迥异谱系动物上重复发生了两次,这难道是偶然?不,这是为了更好的尝试合理的生存。 不同类型的动物都会因为为了适应环形而拥有自己的保护色,DNA或许不断在思考着如何创造最有利的物理模型以适应这个现实世界。 这个过程和人类不断创造科技又是如此的相似,令人感到震撼。
还有 科技在不断制造着宏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仅仅03年的windows vista系统就需要5000万行代码量,如今可供选择的在苹果商店上购买的APP应用就有20多万个。而且这些科技产品已经渐渐不再需要实体,他们没有重量,没有物理量度,只有内部的代码给它们构筑智能。再想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亿2800万册的书籍,zappos销售9万种不同的鞋子,亚马逊销售85000种不同的手机和手机配件,迄今为止人类拍摄的50万部不同的电影,原创歌曲1200万首,(这是2010年出版的书KK统计的 不知道现在又增长到多少), 在美国,每月就有60亿段视频在YOUTUBE上共享,网民们上传的个人照片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科技不断的复杂化,不断让全世界链接彼此,让我们彼此互相共生。 那天上毛泽东思想课,40多岁的一位教员说,她现在离不开微信, 我心想黝,学究还这么潮? 随后她解释,现在单位什么消息都要发在微信上, 比如下午几点开会,交什么材料都发上去不回,就继续发。所以她会一下课就看看微信。她还说很难想象,没了手机怎么活。 这些所体现的共生性,不断的强大。
还有一个我们喜欢科技的理由,它有美感。 引用KK书中说的”我们的思维与我们喜爱的事物同步,而我们所喜爱的就是与我们思维同步的事物。”
科技具有感知能力,
科技因为集体作用产生智能。 岩蚁仅仅10万个大脑神经元可以估算某个空间的体积,方法是释放气味,然后留下一条穿过地面的轨迹,记录轨迹线长度,接着再次穿过地面,记录与前一条线的交叉次数,面积计算是两长度相乘再乘以相交点次数的倒数。岩蚁就是用这种斜线交叉计算求出了π的近似值, 真不可思议。这说的内容如同我7,8年前读《养蜂人》这部小说中说道的,个体智力即使微不足道,但将其聚合 群体智力将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威力。 对了, 这仅仅是蚂蚁和蜜蜂之间的。
人类也不就正在创立和发展着群体智力吗?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诞生在网络的超级有机体中,载体是全球网络的数十亿个人脑,10亿台在线个人计算机,而计算机里的晶体管又达到10万万亿支,这个全球计算机还包括35亿部手机,13亿部固定电话,2700万台数据服务器和8000万台无线laptop。而整个网络又大概有1万亿网页,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生物神经元与其他数千个神经元产生突触连接,然后网络中固定的网页又不断形成新的数以万计的突触,我们每一天浏览网页 点击次数上亿次, 我们正在不断的告诉它,什么是对我们重要的,然后我们每一次对一个链接的点击 都不断强化着这个超级计算机大脑的某处节点。 前一段时间新闻, 图灵测试,模拟的是一个6岁土耳其少年,图灵测试使得超过30%的参与者认为这是一个真人。
科技所拥有的大规模感知能力,不断的完成数据挖掘,档案存储,模拟,预测,以及模式匹配。 比如去年谷歌就通过大数据分析成功预测世界杯16强赛果。
技术元素会借助自组织过程衍生出尽可能多的思维类型。
再次类比一下,生物,或有机体,通过生物信息组织起来的系统,
而毫无疑问 技术元素本质也是由信息和知识组成的系统。
生物和有机体需要不断编排自己的基因和变异 重组,来进化,以便更加适合生存,而科技呢?你可以说的上名称的科技发明都在不断的改进,以便我们更好的使用, 比如你接触最多的APP,每隔多久就会提示你升级新的版本,以便修复前面的BUG和改进,手机的性能也越来越好, 这是属于科技的进化。
说道最后 你想问我我想说什么?
科技所拥有的1.共生性2.美感3.结构4.感知能力5.进化性。
不正和生命一样吗?? 天哪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这就是KK在书中说的,科技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
生物学家分类,世界上共有6大类生物,前三种是微生物,后三种是菌类,植物,动物。
KK认为技术元素是这第七种生物。
这让我感到彻底的颠覆。
在他的另一本巨著《失控》中 他说: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
KK这样的思想让人在这样宏观尺度上以全新视角看待审视我们身边的科技,如此的恢宏。
最后再次回到书名字所问的 科技想要什么?
KK给出的答案是无限博弈。 就是说这是一个游戏,拥有不断的创造出来的玩法, 科技让这个游戏能不停的玩下去。
我还有新的看法,
我们已知的世界,比我们小的最小单位比我们小30个单位级,(10的30次方)我们知道的最大的单位又比我们大30个单位级。
我们人类的大小,在这个宇宙中是适中的,我们正是用科技这个手段让我们把这极小的世界和大道不可说境界的大世界联系起来然后感知和赞叹臣服与这大千世界的神奇.
(本文写于2015年4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