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组成团队的个人智商强,团队智商可不一定强。团队行不行,有自己的法则。
关于团队的很多别人的观点:
在科伊尔的《文化密码》里讲过认同感;
在哈福德的《混乱》这本书讲过凝聚力和多样性;
在讲佩奇的《多样性红利》里讲过君子和而不同;
在达里奥的《原则》里讲过激进的团队什么样。
全明星母鸡的案例
你拥有一个养鸡场。你知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母鸡多下蛋呢?
除了好饲料啊环境啊这些硬件设施,你还需要科学育种。
直观的想法是:专门选拔最爱下蛋的母鸡——一代代中优中选优,互相模仿竞赛——不行,因为 最爱下蛋的母鸡往往攻击性比较强, 养鸡场都是一个笼子里放12只母鸡,高产母鸡放一起会上演宫斗剧情。
我们不应该选拔单个的母鸡,应该选拔的是母鸡的集体——随机分组,选出最优鸡群,让他们的后代依然在一起,结果可行,一代比一代强。
这个道理是母鸡需要互相配合。激进的母鸡可以给温顺的母鸡提供刺激,温顺的母鸡可以给激进的母鸡提供心理满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配合好的集体下蛋最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这叫群体演化。
团队亦是。团队的核心目的,就是与其他团队进行竞争,而不是个人竞争。
体育界,足球也好篮球也好,一个经验是全明星的阵容战斗力常常受损。
反例:美国杜克大学的做法
连学术界都不能吧最强大的人都收拢过来。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杜克大学的英语系非常有钱,就把全世界最著名的教授都给请来了,一时群星璀璨。
哪知道教授也不能免俗,文人相轻谁也看不上谁,一个系的还互相批评对方的学术水平,甚至连课程设置都无法达成共识,把英语系弄了个鸡飞狗跳。
强人 + 强人 ≠ 强大团队。群体的演化,需要各种类型的人好好配合才行
强联系和弱联系:优秀团队的人员网络结构
一个研究:有人分析了百老汇史上全部474个音乐剧和爵士乐史上全部10万首曲子,想看看其中那些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创作团队。
音乐剧、爵士乐和电子游戏,要想成功,必须被观众、粉丝和玩家喜欢才行。
如果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合作,他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一个“强联系”。如果两个人合作很少甚至以前根本不认识,那就是一个“弱联系”。
要想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团队成员必须既有强联系又有弱联系。你得有老人,有新人,还得有外人。
这样的关系网络才能保证多样性。——很多研究都表明,最有效的交流方式现在仍然是面对面直接交流。——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充分的发言机会
团队智商高的集体有下面三个特征 ——
1. 人们比较善于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捕捉每个人的情绪;
2. 平等对话;
3. 团队中最好要有女性,因为女性更善于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定于一人。
GitHub的案例: 研究者发现,通常来说,一个项目中最重要的工作,几乎都是其中的一个人做的。更重要的是,越是一个人主导的项目,它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成功团队的网络结构,大约有三个特点。
第一,要定于一人。这个人为项目负总责,其他人提供支持。
第二,人员构成要多样化。每个人有不同的专业,人与人之间要有不同的强弱关系。要有熟人、有新人、有外人。
第三,强调面对面的平等交流。
网友评论